據@新浪財經 5月19日消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馬建堂在中國人民大學首屆深圳金融論壇上表示,應順應長壽時代的到來,破除勞動力市場的年齡歧視。
他指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過去老年人的統計標準也應該調整。在其看來,60-70歲的人是“青年老年人”,70-80歲是“中老年人”,80歲以上為“老老年人”。“60-70歲的人身體很好,有求職和工作的需要,要支持這一部分人再就業的需求”。
隨后,“退休再就業”引發新一輪關注。
老齡群體退休再就業面臨哪些困難?2023年,江西樟樹市政協委員胡正在一份提案中指出,老年人必須再進入社會。第一,在老齡化趨勢下,要花錢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交錢的年輕人數量有限。只靠有限的青壯勞動力繳養老金,養不起老人是正常的。第二,老人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來自養老金。很多老人在給自己養老的時候囊中羞澀。所以,如果在總的分配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僅僅指望養老金,可能很難讓老年人變得比以前更富裕。如果想確保老有所依,就要在“有點老的時候有所為”,自己再去工作掙錢。
胡正表示,當前老年人再就業存在保障不足。一是社會上對老年人再就業存在歧視。由于老年人再就業會與青年人爭奪就業崗位,影響年輕人的就業。同時,年輕人往往低估老年人的思維和工作能力,視他們為社會的負擔。二是由于缺乏明確的再就業政策,老年人再就業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例如,隱性就業的新單位往往不與老年勞動者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除了基本的工資以外,其他的社會保障都不用承擔。
為此,胡正提出,一方面,要大力開發年輕人不太愿意干而又是社會所需的,如社會福利服務、家政服務、婚喪服務、衛生保健服務、文體健身服務、養老托幼服務、殘疾人康復服務、修理服務等各項社區服務業的就業崗位,滿足老年人多樣性工作需求。另一方面,在保證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政府和社會可以考慮開通綠色通道,疏通老年人才流通的管道,鼓勵和支持他們走出自己生活的城市,到需要他們的地方去施展他們的才能,體現他們的價值。
四川寶興縣政府網站2023年刊發的一則“建議”則直言:對于多數身體健康的農村低齡老年人來說,退休年齡只不過是個數字,現實是他們因生活壓力,不得不考慮再就業問題。但現實生活中,多數招聘信息上都標明了年齡限制,很多低齡老年人只有在家務農搞搞種養殖,想外出務工,卻因就業渠道較窄不得實現。
該文分析稱,老年人具備豐富的人生閱歷,在技術、經驗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新月異的職業要求,許多有參與勞動意愿的老年人常常面臨就業門檻高、求職渠道窄、競爭力不足、市場需求不匹配等問題,部分就業崗位局限于餐飲、保潔、保安、護工等服務行業。在這種情況下,發揮老年教育培訓的作用,提升老年人勞動技能,成為有效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重要抓手。老年人再就業還面臨著勞動權益保障方面的難題。擺在很多超齡勞動者面前的一個現實困境是,哪怕是找到了工作,他們很可能無法參保。這也意味著一旦出現意外,很多從事辛苦體力工作的超齡勞動者,可能連最基本的工傷保障都沒有。
為此,該文建議,制定促進激勵制度,增加企業社會責任感,給予返聘低齡老年人的一些企業在稅收等方面一些優惠。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不斷完善勞動者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就業機制,堅決防止和糾正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行為,大力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充分考慮中國人口老齡化因素,促進低齡老年人就業量的持續擴大和質的不斷提升。并加大宣傳力度,重點關注,降低年齡歧視,提高社會包容度。
另外,要積極探索和實踐老年職業培訓渠道,暢通老年教育培訓和老年人就業之間的銜接渠道。健全老年教育機構體制機制,切實發揮其在服務老年群體就業指導與職業培訓中的作用,在暢通老年就業渠道方面下功夫。建立老年教育機構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廣泛聯動關系,提供信息共享,促進低齡老年人再就業。
澎湃新聞注意到,人社部曾公開肯定了退休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稱他們長期工作在教育、科研、文化、衛生和工農業生產等各個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科技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歷來重視支持發揮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作用,積極采取各項措施,鼓勵支持他們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時,繼續發揮優勢特長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經驗才智。”
對于大多數沒有專業特長的老年人來說,再就業并不容易。正如河北承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所言,按照國家社會保險法和退休有關制度規定,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人員,不能再次參加社會保險,用人單位無法為退休人員辦理養老、工傷、失業等參保待遇,不能按照勞動年齡內職工建立勞動關系。因此,企業使用低齡老年人員再就業時只能建立勞務關系,造成企業不愿招用老年人。從當地勞動力供需情況來看,16-60歲勞動力總量仍然較大,仍處于供大于求的階段,因此企業更多是招用勞動年齡以內的勞動者。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