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陜西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七年建設情況”,陜西自貿試驗區的38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106項在全省復制推廣。
暢通對內對外開放通道
著力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省商務廳副廳長張文政從營商環境、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特色產業發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4方面介紹了相關成果。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從揭牌至2023年底,陜西自貿試驗區新登記經營主體21.08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12.2萬戶,含外資企業1045戶。
高質量建設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全國首個內陸港啟運港退稅政策為企業資金周轉節省1個月時間。西安國際港站在全國率先實現整列集結、抵港直裝、港區一體化,成為全國首個中歐班列開行量達2萬列的車站。
陜西高水平建設國際航空樞紐,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優勢,探索形成航空口岸機坪“直提直裝”新模式,累計開通4條第五航權航線。2023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接待旅客4137萬人次,貨郵吞吐量恢復至26.6萬噸,在營國際客運航線恢復至33條,全貨運航線增長至45條,在全國率先實現中亞五國客運航線全覆蓋。
高標準推動多式聯運創新發展。“西安港建設‘一帶一路’內陸中轉樞紐陸海空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陸海聯動、多點協同的集裝箱多式聯運智能骨干網建設示范工程被命名為‘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張政文表示,此外,陜西開發空空中轉、空鐵聯運等中轉產品,首條TIR國際跨境公路貨運線路(西安—哈薩克斯坦)發車,全力打造了西安空港樞紐卡車航班中心和TIR跨境公路貨運集散中心。
聚焦比較優勢
推進特色產業發展
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陜西全面落實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三星二期、法國達能、鋰創(西安)新能源、東航賽峰起落架維修等一批外資企業、項目在區內聚集。2023年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3.57億美元,同比增長40%,已成為全省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主陣地、穩外貿穩外資的重要支撐。
張文政說:“各功能區聚焦產業定位和比較優勢,努力實現錯位發展。”
其中,高新功能區探索服務型制造新模式,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12%。經開功能區開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成為陜西首個工業產值超千億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港務區功能區融資租賃企業占全省70%以上。浐灞功能區會展產業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空港功能區臨空經濟規模突破150億人民幣。灃東功能區2023年服務貿易額2.4億美元。秦漢功能區建成西北地區最大的微生物測序中心。能源金貿功能區聚集中石油中原港務能源貿易結算中心等企業。楊凌片區農產品加工、涉農裝備制造、農業科技服務業等特色產業加快發展。
“近年來,我們加快建設絲路電商中心,在全國率先開展跨境電商散貨鐵路集拼業務,引進菜鳥國際、極兔國際、叮當快藥等3家估值過百億的全球獨角獸企業。2023年129家企業完成跨境電商項下進出口89.41億元,增長50%。”張文政表示,西安浐灞國際會展公用型保稅倉建成投用,引進東航賽峰等核心企業,飛機保稅維修產業規模突破10億元。外綜服企業服務近千家中小企業產品走向海外,累計在23個國家和地區布局53個“海外倉”。
三個自貿建設碩果累累
在絲路自貿方面,全國首個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項目建成投用,建設“一帶一路”大宗商品、木材等6個交易中心。創新“兩國雙園”國際產能合作模式,“中俄絲路創新園”“中歐產業園”新吸引一批企業入駐。持續提升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和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合作成效,在7國設立7個“秦嶺工坊”,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新型職業技能人才。
同時,做優科創自貿。在海外設立12個離岸創新中心等科技服務合作平臺,出口技術3000余項,服務和技術交易額突破200億元。搭建京陜雙區聯動“科技金融超市”,為兩地科創企業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率先開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試點,最大程度降低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成本和風險。探索形成“科創企業票據融資新模式”,為企業辦理再貼現91億元,節約融資成本約2800萬元。
在農業自貿發展方面,上合組織現代農業交流中心建成投用,圍繞種業對外開放開展先行先試,搭建常規引種進境快速通道,實現血竭中藥材原料進入楊凌綜合保稅區。發放全國首筆種業制種“雙向訂單”貸款、首筆新品種權質押貸款。成立種業等6個農業產業創新中心,在哈薩克斯坦等地建設6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設施農業企業“棚掌柜”產品遍布西北地區,中科三安植物工廠等高科技涉農項目啟動建設,現代農業示范推廣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付啟夢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