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7日,“秦商量”協商議政平臺上線運行,在全省各級政協的共同努力下,建設取得了巨大進展,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正在邁向“從有到優”的轉變——
“縣政協在平臺上建立的線上‘委員工作室’,實現了委員工作室線下活動與線上管理的有機融合,大大提高了委員工作室活動的成效。”9月20日,在省政協以省、市、縣三級視頻會議形式召開的“秦商量”協商議政平臺建設現場會上,佛坪縣政協主席楊蜀瑩說。
“秦商量”協商議政平臺,是省政協為各級政協和廣大政協委員建言資政、凝聚共識,精心打造的履職新載體。一年來,廣大政協委員和各界群眾通過該平臺,打破空間和時間局限,就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協商交流。
截至目前,9個市完成本級平臺建設并與省級平臺實現數據對接,41個縣(市、區)直接使用省級統建平臺,46個縣(區)政協通過市級平臺接入,基本實現了省、市、縣三級政協組織全覆蓋。隨著使用范圍的擴大和制度機制不斷完善,“秦商量”協商議政平臺逐漸成為陜西政協委員和各界群眾勤商量的“聚集地”。
使用范圍持續擴大
會上通報的數據顯示,全省“秦商量”協商議政平臺總用戶量17911名,其中省市縣三級政協委員15166名,占四級政協委員總數的68.94%。
“‘秦商量’平臺作為一件新生事物和一項系統工程,難點在建設、重心在運用、關鍵在見效,但下載安裝才是關鍵第一步。”韓城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劉革說。
在省政協“秦商量”平臺推廣后,韓城市及時上傳了委員數據,第一時間通過專題會議、微信群、電話提醒等形式,動員全體委員下載安裝“秦商量”APP,引導委員適應平臺信息交流“短、頻、快、新、活”的特點,主動發聲、積極建言,把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轉化為更好集眾智、聚共識的“最大增量”。
商南縣智慧政協APP在首頁顯著位置設置了“秦商量”通道,委員只要登錄智慧政協APP即可一鍵進入“秦商量”平臺,自動完成身份識別,自主參加“秦商量”平臺組織的議題征集、課題協商活動,也可進行微協商、提出微建議,非常便于委員貫通參加省市智慧平臺舉辦的在線履職活動。目前,已有駐商南18名市政協委員、130名縣政協委員登錄“秦商量”平臺,有60多名委員已在線上議政建言。
據商南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張賢慧介紹,商南縣政協還拓展平臺覆蓋范圍,為部分界別群眾、鄉賢能人開放了入口,讓各界群眾更廣泛地參與政協協商。
整體效能初步顯現
平臺上線以來,開展各類協商活動45次,其中省市縣三級聯動協商活動12次,各級政協委員累計留言超過一萬條,實現了委員履職全天候、服務群眾“不打烊”。
銅川市政協創新開展“‘秦商量’省市縣三級政協聯動線上協商+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線下協商+委員工作室微協商”的協商模式,協商活動新意足、活力強。
9月12日,銅川市政協緊扣推進“三個年”活動,圍繞全市中心工作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依托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協商,開展“秦商量”省市縣三級政協線上協商議政活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另外,延長縣政協組織委員參加省市縣17次專題協商,每次確定20至30名相關界別委員互動,共提出意見建議200余條。西安市未央區政協依托“智慧政協”打造網上“提案收集站”,搭建全天候、零距離“民意直通車”。
制度機制不斷完善
省政協先后印發了“秦商量”協商議政平臺三級聯動建設工作方案和平臺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共建共享、協同聯動、橫向融合、縱向貫通、多端協同”的建設目標,功能模塊由原來的6個提升為13個。
各市縣政協也結合自身實際,出臺了相應管理機制,推動了“秦商量”平臺向基層延伸。
像銅川市政協組織市、區(縣)相關委員工作室,依托“秦商量”平臺,組織駐室委員、經濟界企業代表、群眾代表,圍繞協商主題,同步集中開展線上線下“微協商”活動,形成政策環境、要素保障、法治建設等方面意見建議30余條,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
“‘秦商量’平臺上線一年來,使用范圍持續擴大,整體效能初步顯現,制度機制不斷完善。”省政協副主席李興旺表示,要進一步加大推廣使用力度,堅持實用導向,把“秦商量”平臺打造成我省推動專門協商機構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要以“秦商量”平臺為切入點,加緊搭建協商議政、委員聯系界別群眾、民主監督的新渠道,推動黨的二十大對人民政協工作的部署要求落地落實。
本報記者 王何軍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