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來,大學同學劉林海繼創作長篇小說《漢京城》《落戶》后,又推出反映民營企業奮斗史的《牛老板》。
套用巴爾扎克所說的“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可以說《牛老板》堪稱一部民營企業的秘史,讓我們窺探到民營企業發展的歷程。
具體而言,《牛老板》是一部民營企業奮斗史。牛老板大名牛笑天,猛一看如此大名,以為牛老板是個笑傲江湖的牛人,是房地產商中的牛老板。其實不然,且不說他父母早亡,就說進入房地產也是無背景,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從小企業干到中等企業昊天公司,實現了企業家的夢想,但為此付出了異常沉重的代價。
這使我們想起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異化的論述。馬克思說:“人的類本質是指人作為一個整體來活動的,在這種活動中,人把自然界當作自己的無機身體。”類的異化是自然界和人的生命活動從主體分離出去,“異化勞動,由于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動技能,使他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也就是類同人相異化;對人來說,它把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類生活和個人生活異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個人生活變成同樣是抽象形式的類生活的目的。”即把作為人的本質的自由自覺的改造世界的活動“變成與人異類的本質,變成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這就是說,勞動者被剝奪了他的類生活,即人的生活,他的活動同蜜蜂、海貍、螞蟻的“生產”就沒有什么根本區別了。
同時,《牛老板》塑造的主要人物牛笑天和汪真真可謂真善美的化身,給人以正能量。牛笑天幼小失去爺爺父母,成為孤兒,有幸吃百家飯,得到本家八嬸的養育和班主任張老師的關心愛護,健康成長。繼而在二爸的資助下走上經營之路,靠勤勞苦干,艱苦創業,一步步成為建筑行業的翹楚。先富起來的他節儉自律,和妻子住著普通的單元房,但他不忘家鄉父老,將自家祖居無償送給本家八嬸,愿意為家鄉振興出資百萬元,也提攜村民介入他的工程中。他不忘師恩,拜張老師為“干爸”并常年探望,問寒問暖。
當然,牛笑天也有中國當代企業家復雜的一面或多面,正如后記所言:“在塑造這個形象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時時交替出現著那些熟悉的老板們的身影。不可否認,對于主人公牛笑天,我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同情,但我并沒有刻意去美化他,也沒有刻意遮掩他的性格缺陷。我只是在不自覺中把他良善的一面作了展示。牛笑天骨子里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情弱者、與人為善、吃苦耐勞,他一心撲在事業上,習慣于體諒別人的感受。但另一面,為了達到目的,他卻常常不擇手段。雖極度看重別人對他的評價,卻每每忽略對自己的關愛。他做人時嚴于律己,做事時卻屢屢出格。其矛盾的性格與沖突的價值觀,耐人尋味。”
牛笑天的助理汪真真堪稱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她感恩牛笑天在她病危之際伸出援手救她一命,對牛笑天和企業忠誠,對工作兢兢業業,敢于面對風險,勇于承擔責任。面對市委烏書記伸出的“橄欖枝”不為所動。
正如書中的主人公牛笑天所言,一個演員、一個體育明星、一個畫家、一個作家,可以通過一次非凡表現或一件作品笑傲終生;而企業家卻需在絕無間斷的拼搏中,不斷地取得成功,任何一次失敗,都可能讓前期的成功全部歸零,但這就是企業家的宿命。
“要保障一艘航船穩健前行,何其不易。研究氣象資料、確定航行方向、保障后勤供給、組織船員協力,凡此種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家企業的發展,有若船航。對政策的分析感悟、對經營目標的確定、對商業資源的利用、對內外人才的調配,任何細微的差池,都可能導致企業垮塌。但企業家不是完人,常有思維上的短見,常見決策上的偏執。一念之間的閃失,便可能為企業奏起挽歌。”林海如此說。
正如林海后記所指出的“正是因為有了千千萬萬辛勞打拼的民營企業,才有了市場的無限活力,才有了社會就業崗位的豐盈,才有了國家稅源的擴展,才有了區域之間物流的順暢。幾十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已經讓民營企業牢牢地植根于中國現行的經濟體制。不可想象,一旦缺失民營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會否一如既往,百姓的生活會否便捷依舊。雖然民企經營的原動力并非純粹地奉獻社會,但其客觀上形成的貢獻,應該被社會認可并得到贊譽。”
當然,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現實也是大有希望的,改革在深化。就拿陜西來說,近年著力開展高質量項目推進年、營商環境突破年、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三個年”活動,均與改善企業尤其是民企有關。但愿隨著“三個年”活動的逐步落實和深入人心,生存發展環境不斷改善,民企得以可持續發展,這無疑是中華民族之大幸,也是林海寫作《牛老板》之初衷,也是筆者和廣大讀者之愿望。□王新民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