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一路趔趄走來,感謝有你——賈平凹文學創作歷程展”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賈平凹文學藝術館開幕。展覽用200余份報紙、172份期刊、471冊圖書版本等賈平凹文學創作藏品史料和文學物證,見證了新時期文學賈平凹的創作歷程、驕人業績和當代中國文學的發展變遷。
今年72歲的賈平凹,新近推出長篇小說《河山傳》,人生幾十年的智慧和從容、奮斗與悲歡盡在其中。
我感覺,從表面上看,賈平凹是一個謙虛、溫和的人,其實不然,他內心十分強悍,甚至有些倔強,骨子里有傳統士人的那種狷介,用陜西話說就是一個犟人。
苦練“文心”走出農村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1973年8月發表小說《一雙襪子》時,才使用“賈平凹”這個名字,雖然一字之改,卻見他的個性:他善于利用現有條件,先順其自然,再化平為奇,不動聲色,這種陰柔的功夫,實則是倔強性格的反映。
1967年夏,時代的風暴同樣侵襲了丹鳳縣,還在讀初二年級的賈平凹被迫輟學回家務農,14歲的少年賈平凹很不服氣,他的夢想是上大學。可是,時代改變了他的命運,受父親問題牽連,當兵、招工、民辦教師、代理教師……都與他絕緣。從此,他的性格變得膽怯、自卑、少言寡語,但他發誓要離開農村。
他镢頭挖不了幾下,可筆頭是提得起的。這一時期,他發狠讀書、苦練毛筆字、背誦唐詩宋詞、手抄《古文觀止》……娘要為他定媳婦,他沖娘發了火,一氣之下用石墨將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刻在了山墻上。
偶然的機會,賈平凹上了大學,他的寫作如一汪泉水,汩汩而涌。從1978年《滿月兒》獲第一屆全國短篇小說獎起,到《浮躁》《秦腔》《高興》,再到《古爐》《山本》《暫坐》……45年來,時代和社會發生的重大轉折都在他的作品里。
體味世態酸辛
面對20世紀90年代初市場經濟的浪潮、社會的轉型,賈平凹適時用長篇小說《廢都》對這種變化作出描述。后來風向轉變,《廢都》給賈平凹的身心帶來了巨大創傷。但是,賈平凹畢竟是來自商洛那片土地,農民性格中的“使強用狠”在他身上有所遺傳,強者無畏,他以睿智的目光,救贖苦難的心靈,一步步從逆境中站立起來,出版了《秦腔》《高興》等長篇小說,秉持著一個作家的良知和責任。
生活的不幸和艱辛,鍛造了藝術之花。1997年《廢都》在法國榮獲“費米娜文學獎”,在為《新觀察》寫的獲獎感言里,賈平凹說:“《廢都》是我的一系列小說中的一部,它描寫的是本世紀之末中國的現實生活,我要寫的是為舊的秩序唱的一首挽歌,同時更是為新的秩序的產生和建立唱的一首贊歌。”
經歷了人世的風雨和寫作的高高低低之后,“我終于曉得了,我就是強者”。從此他自信地不斷書寫著時代的變遷。
《極花》里小人物命運叩動人心
有幾次與賈平凹面對面的機會,可以得到他的簽名本,都被我錯失了。一次是1998年,我第一次見賈平凹本人,他樸實隨和,衣著樸素,就像鄰家的大叔。由于膽怯,我沒能完成心愿。第二次是2011年暑期,陜西作家讀書班在我的家鄉彬縣舉辦。我忙著給《人民政協報》采寫陜西作家群像稿件,再次錯失了獲得賈平凹簽名書的機會。
2015年夏,西安文老師贈給我一本賈平凹的簽名書《樹佛》。這是他40歲前后寫作的人生感悟的散文集。看著扉頁上他的親筆簽名,我由衷感到歡喜。2016年,文友范超幫我弄到了賈平凹長篇小說《極花》簽名書。我多年收藏賈平凹簽名書的愿望終于實現了。
《極花》講述了一個從鄉村到城市的女孩胡蝶,從被拐賣到出逃,最終卻又回到被拐賣鄉村的故事。小說用全息體驗的方式敘述小人物胡蝶的遭遇,雖從拐賣事件入手,但其最終指向是當下中國最為現實的貧困農村男性的婚姻問題,是城市不斷壯大農村迅速凋敝的問題,具有震撼人心的現實沖擊力。
多年來,賈平凹始終將大西北古人今人的思考連接起來,將大文化中個人與群體的情懷綿延在一起。他始終關注著當下中國小人物的悲喜憂樂,而這些小人物的身上,卻有著他的大情懷,是他已經完成和將要完成的文化長鏈上的一個個熠熠生輝的扣子。
創作《河山傳》發出時代之聲
2023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河山傳》,講述了陜北農民洗河來到西安打工,輾轉漂泊中邂逅了民營老板羅山,從此演繹出一段段小人物與大世界之間發人深省的故事。這是賈平凹的第20部長篇小說,是一部典型的世情小說。作品在瑣瑣屑屑的日常生活里,寫活了洗河這個小人物,給人留下了美好和溫暖。
小說通過大量小人物的細節,描寫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世態人情,展現了國家、社會、城鄉關系的變化。故事從1978年講起直到現在,似流水賬,卻深刻,離生活很近,卻相當沉重,寫出了當下人們面對新的經濟社會問題時的困頓、不適和迷茫,傳達著對時代和心靈的拷問。
在《河山傳》出版前夕,賈平凹在接受采訪時說:“文學有文學的大道,要堅持文學的品質。作家是時代和社會的觀察者,永遠要觀察這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步伐和身影,永遠要敘述這個社會的生活和倫理,更要真實面對現實和自己的內心,盡一個從事作家職業的中國人在這個大時代里的責任和活著的意義。”
現在,賈平凹雖然老了,但他并沒有放下手中的筆,而是老驥伏櫪自奮蹄,繼續用筆墨發出時代之聲、時代之問,書寫人間故事,叩擊讀者的心靈。□胡忠偉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