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幸讀到過著名詩人李永剛的《一個礦井的記憶》《鋼鐵樂章》。二者分別寫了他長期工作的礦井和鋼廠的生產生活,可謂“煤礦詩”和“鋼鐵詩”,堪稱煤礦行業和鋼鐵行業的獨奏曲。
如果說《一個礦井的記憶》《鋼鐵樂章》是一支獨奏曲,那么《透過窗戶,我便看見大秦嶺》便是一部壯美的交響曲。雄壯優美交響樂的基礎組合就是和弦,一組組和弦的共振,匯集成一曲動人樂章。品讀新出版的李永剛詩集《透過窗戶,我便看見大秦嶺》猶如聆聽一曲動人樂章,每每為其壯美的主旋律感動、打動、鼓動,為其中一組組和弦的共振頷首、歡欣、鼓舞。
《透過窗戶,我便看見大秦嶺》首先是5組(輯)旋律的共鳴。第一輯“我赤心而頌”、第二輯“我俯首而念”、第三輯“我仰天而歌”占了大多數篇幅,是這本詩集的主旋律,是歌頌祖國、歌頌英雄、歌頌勞模的贊歌。第四輯“我長歌而詠”、第五輯“我暢懷而吟”,篇幅相對較少,是抒情歡快而靈動的和弦。二者一唱一和,悅耳動聽的和聲譜寫出一曲謳歌真善美的交響樂,生動描述了時代特色、祖國山河和春光秋色。
前三輯是交響樂中的主旋律,如同黃河長江,是波瀾壯闊的、是沉穩大氣的、是氣勢磅礴的。李永剛以詩人澎湃的激情,用明快質樸的語言真實地書寫著、記錄著新時代,用一組組和諧的和聲,譜寫著這個時代富有使命感、正義感、有追求的知識分子的生命之歌。他直抒胸臆,充分體現了他的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他既從宏觀上關注國家大事,如《獻禮——寫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際》《我很在意這個秋天——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感謝時代——寫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也從細微處關注民生,歌唱勞動者和勞動模范,如《痛悼“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祈禱——獻給“3·21”空難罹難同胞》《歌唱勞動》《禮贊勞動》。他的詩歌,善于從小處著手,從大處著想,體現出他憂國憂民的強烈社會責任,是新時代交響樂中最和諧的和弦,最強的主旋律。例如《我是您的一株稻子》中寫道:
我是您的一株稻子
您要把我插在大江南北的稻田
插到人類希望的高處
讓每一粒稻谷
在風中爽朗地微笑
成為不同膚色的人們
內心無比踏實的幸福
當然,李永剛有些詩也是溫情、溫暖、溫柔的,是舒緩溫和的。一部交響曲,如果主旋律一味地高亢激昂,全是強音符,如金石碰撞之音,難免感覺嘈雜,喧鬧不堪。因此第四、五輯中描寫春光夏日秋色冬陽、歌頌祖國山河的詩就是他這首主旋律中舒緩的節奏與和聲。《立秋》《冬日暖陽》《迎接春天》《2019年第一場春雨》《北戴河組詩》就是這樣的篇章,是一組組宛如夜鶯低唱、春風拂面的和聲。李永剛也寫風花雪月,但卻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秋愁似乎是歷代詩文的共同調子,而李永剛在《春天來了,我在懷念秋》卻吟道:
她比春天
要理智和清瘦
甚至有些冷峻
滿地別離
葉落幽幽
卻把本真
還原給世界
告訴歲月
留下的才是
成熟
聽!主旋律和副旋律交相輝映,反復穿插吟唱,譜寫了一曲動聽的、豪邁的、抒情的交響樂章——《透過窗戶,我便看見大秦嶺》,這里有春天的歡快流暢、無窮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夏日的蓬勃生長、繁榮茂盛;秋天的沉穩斑斕豐收的喜悅和果實的沉甸甸;冬日的暖陽使我們深信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一切多美啊!讓我們跟著詩人李永剛透過窗戶去瞭望包括大秦嶺這座父親山在內的祖國山河的無限風光,用心聆聽像黃河長江一江春水向東流奔騰不息的祖國前進的步伐!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提出的響亮的、至今為人稱道的口號。它既是古訓,也是歷代文人賦予歷史使命感的一種集中概括。“為時而著”的“時”,即時代之意也。“為事而作”的“事”,即當下之事也。“為時而著”“為事而作”,對于作家詩人而言,它意味著自己對時代的一種關注,對現實社會的一種關切,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李永剛及其詩歌就是“為時而著”的結晶,就是一部“為事而作”的新時代壯美的交響樂。□王新民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