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時,通常采用“成王敗寇”的思維。其實我并不是反對這種歷史觀,我只想表達,如果我們能夠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從人性的復雜層面,再以包容的態度去評價這個歷史人物,或許我們能夠更加客觀真實地了解他、理解他,進而從中獲取更多的歷史認知和歷史經驗。
提到清末民初歷史人物楊度,幾乎是一邊倒地貶低,說他是無恥文人、嗜利之徒,說他是帝制復辟的罪魁禍首。近日,讀唐浩明長篇小說《楊度》,上中下三冊,基本把楊度這個人講透了。當然,作者有自己的歷史評價觀,有自己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解,有自己對人性的感悟,文學發揮的空間比較大,所以主人公的性格很飽滿,從始至終讓讀者興趣盎然。
站在歷史維度,我們評價楊度,概括起來應該有三個身份。首先,他是政治活動家。楊度是中國近代君主立憲制的鼓吹者、擁護者、實踐者,他和梁啟超、孫中山、黃興、蔡鍔、周恩來等人關系甚密。第二,他是一個文人。他不僅科舉考試考中進士,而且他精通詩詞書法,《湖南少年歌》《黃河曲》等作品廣為流傳,當時被稱為“曠世逸才”。第三,他是一個佛學大師。有一段時期,由于他政治上失意,便潛心研究佛經,法號虎陀禪師,并自創禪學無我宗。以上三個身份,如果保持得好,絕對會讓楊度名揚天下,流芳百年。
但可悲的是,楊度之所以被世人唾棄,就是因為他在歷史進程中政治大節上不保。最初,他積極參與推動中國近代社會進步主義,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忠實擁護者。后來,他政治立場突然改變,成為民主共和的鼓吹者。再后來,他追隨袁世凱,變為帝制復辟的推動者。就是因為楊度在政治立場上的反復變化,逆時代潮流而動,才會身敗名裂,淪為賣身變節的無恥文人。胡漢民稱他:“擁袁稱帝如教猱升木,將必不能逃民國之珠。”
應該說,作者唐浩明在這本書里,通過文學演繹的手法,替楊度說了不少好話。書中替楊度做自我辯解:“一個政治家要的就是這種富于自我犧牲的博大胸懷。就算自己反復無常,出爾反爾吧,如果真的為國家謀了一條通向富強的道路,后人自然會諒解的,甚至還會贊揚。”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楊度沒有踏準歷史的節奏,選擇逆潮流而為之,其結局可想而知。
從個人讀書偏好來說,我比較偏愛長篇小說,尤其像這種百萬字小說。只要書寫得好,讀進去,思維就能隨著小說人物的命運起起伏伏,如同身臨其境,同喜同悲。正所謂,逍遙一書之中,睥睨歷史之間,樂哉樂哉!□孫鵬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