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西安城,半部中國史,在這片孕育中華文明的古老土地上從來不缺少音樂的印記。從農耕始祖到倉頡造字,從赳赳老秦到盛世長安,宮、商、角、徵、羽的傳統五聲音階在這里起源,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梨園也在此得到見證。
如果大雁塔是深沉的低音,鐘樓奏響著嘹亮的高潮,馬道巷里迂回婉轉,古城墻下余音繞梁,那筆直的中軸線就演繹成沒有休止符的樂譜,秦腔的魅力在這里流淌了上千年。
1912年,易俗社創辦,從此在這個堪稱中國戲曲活化石的秦腔劇社里誕生了無數經典之作。而首演于1918年的《三滴血》無疑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代表,在綿延100年的精彩演繹中,牽動著無數喜愛秦腔的戲迷觀眾們的心靈。戲如人生,這不僅是一部不朽的經典,也是一部復雜人生的悲歡離歌。
大秦腔,黃土地上的文化之根
作為中國戲曲藝術鼻祖的秦腔,經久不衰,歷經千年的滄桑。正是一代代戲曲藝術家們的藝術積累和情感寄托,將其視作國人的生命命脈,才造就了這蔚為大觀于國際藝壇上獨樹一幟的中國戲曲文化。
秦腔流行于大西北五省區。它那曲調鮮明的伴奏和豪邁高亢的唱腔代表了西北人民的個性與生活,代表了秦隴大地、黃土高原、涇河渭水、河套沃土、天山戈壁、祁連雪原的山山水水和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華夏兒女的情結。
一曲歡音讓人頓時心生愉悅,一曲苦音使人憐憫嘆息。秦腔在藝術的表現形式上可謂大開大合,在情感的處理上大起大落,使得觀眾的情緒為之緊扣,深深入戲。
秦腔劇目大多來源于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民間故事以及文人杜撰,也包括現代故事。創作靈感來自生活的積累,凝聚著深厚的情感,誕生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承載著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思想。
抗擊外敵輔政安內的能臣大將,勤政廉潔剛正不阿的州府縣官,舍身取義的豪俠志士,追求愛情的才子佳人,重節盡孝的媳婿子女……那些說不盡的風流人物,道不完的傳奇故事都在豪邁頓挫、婉轉悠揚的唱腔里得以重現,成為不斷涵養三秦兒女的永恒藝術。
正如悠揚純情的陜北民歌是由那些種田的農夫、放羊的漢子、浣衣歸來的婆姨、未出嫁的女子在勞作之余傳播一樣,秦腔,也是因為他們——一群熱愛秦腔藝術、祖祖輩輩生長在黃土地上的自樂班不斷地傳唱而綿延。
如今在西安古城墻腳下,偶爾還能聽到昂揚激越的秦腔,帶著幾分煙火氣息,和幾分歷史的蒼涼。護城河邊濃濃的樹蔭下,以城墻作背景,這片古老的土地成了天然的舞臺。一聲秦腔的吶喊,千古帝王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便生生不息地流淌在古城人的生活中。
在西安,城墻下的秦腔自樂班是有傳統的,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民間組織“秦腔北會”。1996年國慶,他們義務在城墻下為市民演出。自那時起,城墻下的戲班便吸引了眾多戲迷愛好者前來欣賞。
護城河邊的曲調經久不息,有秦腔傳統戲《三滴血》《鍘美案》《五典坡》《周仁回府》等,也有眉戶劇和現代戲。在這獨具特色的環境里演唱和觀賞,演員與觀眾融為一體,秦音秦調在古城背景之下也多了一份野性的美。那穿透天地間的抑揚音調和雄渾之氣,是獨屬于西安的世俗之美。
那聲音,那唱腔,浸透著粗獷蒼涼的黃土地,挾裹著八百里秦川的滾滾雄風,猶如洶涌澎湃的黃河之水浩浩蕩蕩撲面而來。經過歷史的洗滌,飄蕩在世世代代熱愛黃土地的人們的心中,飄蕩在這塊雄渾古老的土地上,飄蕩在千年歷史文化的血脈里。
《三滴血》,百年傳唱的經典名劇
“祖籍陜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喜歡秦腔的戲迷們大概都能哼唱出這句蒼茫有力又悠揚婉轉的唱詞,其不僅代表了秦腔唱腔的典型風格,更是由此讓唱者沉醉于那部百年經典的秦腔大劇——《三滴血》之中。
作為傳唱百年的經典劇目,出自劇作家范紫東先生筆下的《三滴血》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恰如其分,許多經典唱段已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曹禺先生曾稱贊《三滴血》這出戲是“簡直可以同莎士比亞的劇作媲美”。
無論是年少勇為善良正直的周天佑和李遇春,還是俏皮可愛的賈蓮香、情感真摯的李晚春,亦或是古道熱腸的王媽、糊涂頑固的晉信書,《三滴血》中錯綜復雜又曲折離奇的人物關系堪稱壯觀,且在動人的情節背后又輔以警示世人的積極意義,無愧于經典之名。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唱不盡的戲曲人生,演不完的悲歡離合。如今已經百年傳唱數代藝術家的精心打磨和演繹,《三滴血》已然成為秦腔的代表劇目、易俗社的響亮招牌,而取自全本中的《虎口緣》《結盟》也成為了盛宴不衰的經典折子戲。每當廣袤的西北大地上響起《三滴血》中那些或高亢嘹亮、或清麗婉轉、或蒼邁高古的優美唱段時,內心都會為之激蕩不已。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文藝在心中口中流傳才能經久不息。以《三滴血》為代表的秦腔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既有順境和逆境、夢想和期望的吼叫,又有愛和恨、存在和死亡的吶喊,這種從泥土里“鉆”出來的聲音就是三秦大地歷史變遷的“口述史”和“活化石”。或許這也是《三滴血》乃至秦腔綿延不絕的最佳注腳。
2018年,在這部秦腔經典名劇上演一百周年之際,西安秦腔劇院易俗社舉辦了一系列以加強劇目影響力,提升劇目藝術水準為目的的系列活動——青春版《三滴血》上演廣受好評;《三滴血》百年座談會研討該劇的文化價值和傳承普及問題;《三滴血》情境演唱音樂會圓滿落幕;《三滴血》戲迷爭霸賽助力古城梨園之都的建設……古老的藝術以新的形式表現,無限的創造力帶給它更旺盛的生機,也讓戲曲文化的魅力再次大放異彩。
隨后的10月13日、14日,《三滴血》將開展晉京百年紀念活動,包括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進行演出、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黨校(北京大學)舉辦論壇活動。這將是繼上世紀五十年代后,秦腔《三滴血》再一次晉京演出,莊重端嚴的姿態背后,是三秦大地的那份豪邁與激昂。
是的,誕生在這片土地上的音樂,從來都有著寬闊雄渾的空間感。雄偉肅穆的唐風建筑、星羅棋布的廟宇道觀、廊腰縵回的亭臺樓閣,游移你能觸摸到的空間里。自兩千多年前傳承而來的樂章或如流水潺潺,或如江河奔涌,進而驚濤拍岸,開天辟地,讓城池借勢起舞,讓人心隨波涌動。
時代變遷,繁華散盡,西安似乎和其他的城市一樣,歸于平淡。然而,骨子里的熱情和躁動,讓秦腔的基因卻以更年輕的形式傳承下來,秦人的才華從來未曾褪色。
長安城也正如一棵常青之樹。寒來暑往,千年輪回,萬物榮枯生長,而她依然枝繁葉茂,與時節相襯相伴,大放異彩。除卻關中平原的風調雨順與秦嶺的固若金湯,秦腔的滋養更為她持續注入著旺盛的生機。
從炎黃故里到十三朝之都,從皇城重地到尋常巷陌,秦腔的光芒混和進生活的煙火氣,自此成為秦地獨有的藝術。我們吼秦腔,聽搖滾,唱民謠,以虔誠的心致敬屬于西安的光榮過去,也“經典永流傳”的夢想生生不息,讓“音樂之城”的愿望在此星火燎原。
□曲小文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