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紋絲不動,手推著牛皮在刀尖下游走,精細的紋路逐漸顯現出來。68歲的汪天穩坐在工作臺前,厚厚的鏡片架于鼻尖,眼神中還帶有年輕時的犀利。陽光透過紗窗,將屋內懸掛著的各式色彩斑斕的皮影投射在白墻上,輕風吹拂,恍若一場靈動的皮影戲就此啟幕。
這幅頗有詩意的“畫面”,深藏在西安文化街區的一間閣樓上。不遠處,明城墻內外車水馬龍、游人如織。但只需輕掩屋門,外界的喧囂瞬間便被阻隔。
汪天穩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陜西華州皮影”的代表性傳承人。作為陜西皮影重要的發源地之一,相傳皮影戲在華州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上世紀中葉,皮影戲曾是冬日農閑時陜西農民主要的文化活動之一。誰家有娶妻生子的喜事,總少不了皮影戲班子前來“鬧一鬧”。
“手工皮影講究一個精細,許多經典模板都是多少代手藝人傳承下來的。而每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經過選皮、過稿、潮皮、雕鏤、敷色、熨平等二十余道工序。”汪天穩說,即便是一幅常見的20厘米大小的皮影,通常也需3到4天才能完成。
自12歲拜師學習皮影雕刻技術起,汪天穩便與皮影結下不解之緣。一把刻刀,他握了56年。一張皮影,凝結半生芳華。在50多年制作皮影的歷程中,汪天穩繼承和發展了“推皮走刀法”,即刀不動皮動的絕技。經此手法雕刻出的皮影,刀工勁道全無滯澀,線條嚴謹又不失灑脫。刻鏤完成后,他還要用粗細不一的毛筆上色。所有部件制作完畢,再用線組接起來,形成造型各異的皮影形象。
進入汪天穩的工作室,仿佛置身于一個華州皮影的微型博物館。從傳統的鐘馗捉妖、明皇擊鞠圖,到山水花鳥圖,再到富有現代氣息的喜洋洋、小豬佩奇等皮影,一幅幅色彩鮮明、形態曼妙的作品,無聲訴說著傳統工藝與時代共進的流變。
“說到底,手工皮影有人的情感在里面。”汪天穩之子汪海濤說,機器制作皮影曾經大量搶占市場,手工皮影生意一度頗為艱難,但只要作品不夠完美,父親一律要求收回重做。“父親總說,不要考慮錢,作品首先要對得起自己。”
堅守終于迎來春天。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傳統文化愈發重視,老匠人們皺起的眉頭舒展開了。汪海濤說,這幾年明顯感到“回暖”,陜西一些地方將皮影引入課堂,父親、姐姐和自己都曾被請入高校開講座。“每次到學校講課,學生們都對傳統藝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與年輕人交流,是父親最開心的時候。”
為了吸引更多人關注傳統文化,汪天穩不斷嘗試將現代元素引入皮影中。小熊的長安之旅,是他們精心推出的一幅新作品:可愛的卡通熊邂逅大雁塔、兵馬俑,歷史的穿越感與流行元素相得益彰。
社會各界也紛紛行動起來,希望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老手藝的新傳承。在百度信息流推出的“匠心中國行”公益項目中,汪天穩講述的皮影故事短短幾天內就吸引了20多萬的點擊量。多位外地網民聯系他,想要拜師學藝。老汪沒想到,做了半輩子皮影,年近古稀之時,自己反而成了“網紅”。
“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到極致。歲月雕刻了我,我也雕刻了歲月。”最近,有人將汪天穩制作皮影的視頻配上文字發到了“抖音”平臺上,引來35.4萬的點贊量和2000多個留言。有網民說:“看得心生感動,向手工藝人致敬!有了他們,我們的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謝謝你們!”
汪海濤說,看到這些留言,父親拿著手機端詳了許久,臉上一直帶著笑意。□陳晨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