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當,是我國古代建筑中覆蓋建筑檐頭筒瓦頂端的遮擋部件。瓦當分為半圓形和圓形,半圓形也被稱作“半瓦當”?脊虐l現最早的瓦當是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鳳雛遺址出土的西周晚期的半圓瓦當。秦代的瓦當則由半圓形發展為圓形。在漢代,大量流行圓瓦當。瓦當在秦漢時期最為盛行,特別是漢文字瓦當,其字體形式多樣,集設計、浮雕、書法于一身,成為古代藝術寶庫極具特色的藝術種類。
瓦當本來是一種實用物件,加上文字后就具有了人文內涵,能夠表達民眾的心理意愿。為了獲得理想的裝飾效果,往往會對瓦當文字的排布和形體進行設計變化,所以,瓦當文字的構形、用字和讀法,與通用文字會有一些不同。
瓦當文字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標記建筑主人的姓氏,如“李”字瓦當、“雒”字瓦當。二是標明建筑的名稱或功用,包括宮殿、官署、祠廟、陵墓、園林等,如“成山”“華倉”等瓦當。三是記載某件值得紀念或炫耀的大事。如西漢初年的“漢并天下”“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瓦當,顯示大漢一統天下的豐功偉業。四是對宅院主人的吉祥語,如“長樂未央”“永受嘉福”“無極”“毋相疑兮”“千秋萬歲與天毋極”“仁義自成”等。富貴、長壽是人們普遍的追求,這類瓦當最多,也多施用于宮殿、官署、祠墓等建筑上。
篆刻家趙熊說:在篆刻中應用漢文字瓦當形式及文字形式有著較多的便利,在前人或今人的篆刻作品中也屢有所見。究其緣由:一是文字瓦當形式接近于傳統篆刻形式;二是文字瓦當和篆刻同屬于以少字數謀篇的藝術形式,章法構成有相類之處;三是篆刻有印宗秦漢之說,而作為秦篆-漢篆系統的瓦當文字正好契合于秦漢印構成形式。研究古代文字遺存,特別是像漢瓦當文字這類帶有濃郁裝飾意味的文字形態時,在關注其別樣的結構之外,宜更多地理解表象之下的精神內涵,并借以豐富、深化今天的書法藝術。從瓦當文字的形制上看,其于勁挺中寓渾樸、于圓融中見力量。作為繆篆主體的漢印文字及前期的秦摹印篆,都與漢瓦當文字有著形態與氣息上的“近親”關系。二者不同的是,漢瓦當文字結構中的曲屈圓折要甚于秦漢金文,其中的原因自然是漢瓦當文字“適形”產生的結果。與漢瓦當同時代的漢磚文字因外形方齊,文字結構多以平直方折為主。
通過對漢瓦當文字的觀察,其筆法可以分為兩類,其一為小篆筆法,點畫形狀不作粗細變化;其二為在小篆基礎上融入隸書筆態,一般的橫畫和豎畫首尾用筆多方形且頓挫較重,很多短畫作三角形或方形點狀。
漢文字瓦當最主要的筆形有橫、豎、方折、弧曲四種。將不同筆形的筆畫作不同的組合,文字結構風貌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一類均用橫、豎、方折筆形的筆畫組合,文字特點多方重力、樸拙,靜穆感強;二類在組合時以橫、豎、方折筆形的全畫為主體,加以少量弧曲筆形筆畫,呈靜多動少之態勢,文字特點多重力挺,俊秀;三類在組合時以大量的弧曲筆形的筆畫為主體,以少量橫、豎、方折差形的筆畫輔助,動多靜少,文字多圓暢,有通逸、婉約之意;四類在組合中將弧曲筆形的筆畫和橫、豎、方折筆畫置于并重地位,動靜之勢相爭相抗,文字毓秀、瑰麗。
清代乾隆時期篆刻家丁敬所創的“浙派”,西泠八家由丁敬、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八位浙江杭州籍篆刻家組成。細觀他們的印風,或借鑒或模仿或吸收,多有瓦當線條和文字形式的影子。再如,鄧石如、趙之謙、王福庵、吳隱、黃牧甫、吳昌碩、齊白石、沙孟海等近代篆刻家,均有吸收和借鑒。(孫振剛)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