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一場王朝之間的更替,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一個深刻影響中華文明和民族性格的王朝——西周,從此誕生。同時,一個閃爍著民本思想之光的價值觀念——“德”,也應運而生。
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戰,為武王伐紂畫上了完滿的句號。這一年,小邦周戰勝了大邑商,成為天下共主。幾年之后,武王去世,幼年的成王即位,由叔父周公輔佐。駐守在殷墟附近的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聯合紂王之子武庚以及東方諸國起兵反叛。面對嚴峻的形勢,周公率軍東征,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廢霍叔,平定了這場“三監之亂”。隨后,周公選址洛邑,營建成周,以管理東方諸國。20世紀60年代出土于寶雞賈村的何尊,銘文記述了西周新中國成立后營建成周的史實,其中的“宅茲中國”是“中國”這一詞組的最早出處,也是周人對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戰略規劃。
伴隨著新王朝到來的,還有新的治國理念。西周建立后,統治者吸取商人亡國的歷史教訓,創新性提出“德政”的觀點。從此,整個華夏社會文化開始從重巫向民本嬗變,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縱觀世界文明,從商代占卜等活動大量使用人祭和人牲,到美洲瑪雅文明以人的心臟祭祀天神,再到特洛伊戰爭勝利后希臘人將特洛伊公主獻祭給希臘半神英雄,都可以看到,在文明之初,以血腥和暴力的祭祀為代表的巫史文化廣泛存在于世界文明中。但早在三千年前,周人就深刻地認識到要善待民眾,因而提出“順乎天而應乎人”,也就是既要順從天意,又要得民心,最終才能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
以民為本的思想,在西周青銅器銘文中也有印證。西周以前,“德”字寫作“得”,意思是目光直視前方的路,古人認為:直視前方,遵循本性,必然有得。甲骨文里,“得”字一般用在記錄通過戰爭獲取了多少財富和俘虜。而在何尊銘文“恭德裕天”中,“德”字的右下角多了一個“心”,象征著民心、民意、民本,從而與“得”字區別開來。這標志著“德政”理念體現在了文字上,而“德政”的提出,也奠定了中國文化向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發展的大方向。實行德政,統治者必須強化自身修養和品德教育,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保持政治清明、促進社會和諧。同時要求各級官員加強自我克制,做到廉潔從政,從而真正實現“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目標。受此影響,中華民族獨具創造性地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這也是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綿延不絕的特殊所在,更是我們當代廉潔文化的精神源頭。
周人從“德政”中所生發的“廉政”觀念,延伸到周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反映在西周青銅器上。周人從商周興亡之鑒中總結出商王酗酒輕民的亡國教訓,在西周建立之初就頒布了禁酒令,要求臣民嚴于律己、克制貪欲、不能酗酒,只允許舉行禮儀時按規定飲酒,防止酒醉失德、酒醉誤事。這表明,早在三千年前,統治者已意識到驕奢淫逸對官員道德的腐蝕,這些內容都明確記錄在寶雞出土的大盂鼎和毛公鼎的銘文上。西周統治者還通過教育體系、佩玉制度、列器制度等措施,將“勤快嚴實精細廉”的理念帶入禮儀活動和日常生活。從四十三年逨鼎等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可以看到,周人建立了一套對官員選用、監督、管理、考核的廉政體系,以加強監督,防止腐敗,保障官吏的清廉。“廉政”觀念的確立和弘揚,在周代社會形成了以廉潔自律為榮的新風尚,并以家風的形式世代傳承,最終匯聚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廉潔思想,對我們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郭晶
甲骨文中的“德”字。
何尊銘文中的“德”字。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