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省南充市)人。師從同郡學者譙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曹魏滅蜀后,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侍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48歲的陳壽,開始撰寫《三國志》。
這部耗費了陳壽畢生精力創作出來的史書,使“三國”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在這個文化現象中,漢中有其無與倫比的特殊地位。
漢中作為三國時期的一個郡,南有四川盆地、北有關中平原,是三國時期各方爭奪的戰略要地。從漢末張魯在漢中建立五斗米道政權,到215年曹操攻打張魯奪取漢中,留夏侯淵為主帥鎮守漢中,再到劉備218年從成都而來與曹操爭奪漢中,219年取得勝利進位漢中王,一直到263年蜀漢滅亡,漢中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歷史大戲。因此漢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三國遺跡,三國文化資源在漢中非常豐富。漢中大地上發生的這些驚心動魄的三國故事,都因為陳壽的記載而被流傳下來。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共65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三國鼎立的歷史。
雖然沒有明確記載陳壽到過漢中,但他對漢中卻情有獨鐘。漢中作為一個地名,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頻繁出現。據統計,《魏書》共30卷其中有21卷共61次提到漢中;《蜀書》共15卷,每卷都提到漢中,共50次;《吳書》中出現相對次數較少,20卷中有5卷提到漢中,共計9次。總體來看,《三國志》共65卷,其中有41卷提到漢中共計120次。出現的頻次僅少于荊州的179次,遠高于洛陽的93次,長安的90次,徐州的78次,成都的72次。另外,漢中的其他地名也多次出現在《三國志》中,如陽平(關)37次,南鄭19次。如此高頻率地被提及,說明陳壽認識到漢中在三國時期的重要性,才客觀真實地記錄了漢中所發生的一切。陳壽把漢中永載史冊,介紹給了世人,使漢中千百年來成為三國文化的重要區域。
通過《三國志》,我們會發現眾多三國歷史人物在漢中留下足跡。三國時期的漢中,各路豪杰在此匯聚,《三國志》中共錄入人物四百多位,其中明確記載到過漢中的就有一百多位。
在陳壽的筆下,漢末三大割據勢力張魯、曹操、劉備逐鹿漢中,曹操兩度前來漢中,留有“袞雪”“雞肋”等典故;劉備取得漢中爭奪戰的勝利,在沔陽設壇進位漢中王。《三國志》記錄了馬超駐守陽平關與張魯之女情緣和英年早逝的凄美故事。通過《三國志》,我們知道:漢中是司馬懿獻策被謂之“得隴望蜀”的地方,姜維在這里為蜀漢做最后一搏的地方。陳壽用他的筆和紙,描繪了一幅氣勢恢宏的三國英雄漢中匯聚圖。
當然,對于今天的多數人來說,了解三國文化大多是通過明代羅貫中所寫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但如果沒有陳壽的《三國志》,就沒有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在《三國志》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再加工而創作的,在《三國演義》中,漢中更是大放異彩。
《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共有四十六回提到漢中,出現134次。出現頻次僅少于荊州的187次,遠高于成都的104次,洛陽的96次,長安的74次,徐州的66次。另外漢中的其他地名如陽平(關)出現31次,南鄭出現22次。
漢中在《三國演義》章回標題中直接出現了4次,分別是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第七十三回“玄德進位漢中王云長攻拔襄陽郡”,第一百十六回“鐘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圣定軍山”。
作為《三國志》的作者,三國文化的鼻祖,陳壽是漢中三國文化的超級傳播者,正是因為陳壽對三國時期漢中大事的詳細記載,才讓我們看到了一幅漢中波瀾壯闊的三國畫卷,才奠定了漢中在三國文化領域的重要地位。□黃利民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