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廣袤大地上,山水縱橫之間,星星點點的鄉村如同散落的明珠,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也維系著最樸素的煙火與溫情。
而在城市化不斷加速的今天,提到鄉村和故土,我們會想到什么?是曾經閉塞落后的傷痛,是纏繞心間、難以忘懷的鄉愁,還是桃花源一般遠離塵世的詩意想象?
近期熱播的一檔真人秀綜藝就在試圖解答,今天的“鄉土中國”究竟是什么模樣。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推出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第二季,繼續以“鄉村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這個核心主題,向觀眾展現這片土地上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人文風情,以及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
節目創新性地采用了“大型實景拍攝+嘉賓深度體驗”的方式,邀請了撒貝寧、魯健等知名主持人作為常駐嘉賓,他們與當地村民進行深度互動,以實地探訪、親身體驗的方式,帶觀眾開啟了一段重新審視鄉村的旅程。
在看節目的時候不難發現,嘉賓們口中最常說到的一句話就是:“太美了,我不想回去了!”
的確,美,是這檔綜藝給嘉賓,也是給觀眾帶來的最直接的視覺沖擊。第一集剛剛開篇,奔騰而下的黃河水,陽光照耀下飽滿的紅色枸杞,就構成了一幅既有足夠縱深感,又極富生機的斑斕畫面,寧夏回族自治區舟塔村的地域風貌、物產經濟,已然與自然風光一同呈現在觀眾眼前;而來到江西雙井村,觀眾又瞬間沉浸在濕漉漉的水鄉霧氣中,青瓦白墻的民居,翠綠層疊的茶田,起伏綿延的丘陵,勾勒出一幅靈秀的水墨寫意……
從黃河之濱到江南水鄉,從廣袤的黑土地到天府糧倉,從重慶放牛村的花徑到福建雙福村的水上荔枝,節目把鏡頭伸向各地最原始、最本真的景觀,充滿美感的鄉村畫卷鋪展開來,直接地觸及著現代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同時,節目對鄉村的選取也非常注重捕捉和凸顯季節、時令的變化,春天的綠意盎然、夏天的麥浪滾滾、秋天的碩果累累、冬天的銀裝素裹,都讓觀眾一飽眼福。
透過美景,節目想要聚焦的,還有勤勞的人們。正如主持人撒貝寧所說:“山美水美最美的是人”,節目不僅展示了鄉村的自然美景,也呈現了村民們的勞作圖景。在嘉賓們與村民一道耕種、采集、養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鄉村生活并非遙不可及的田園牧歌,而是被有秩序的、勤懇的、生機勃勃的勞作充盈著。
村民們用最樸實的智慧經營著土地和生活,嘉賓們也在勞動中體驗著稼穡之難,目睹著鄉村日新月異的步履:在日頭下和村民采摘枸杞的時候,酈波教授滿頭大汗,深感“種植枸杞真是很不容易”。在東旺村,楊大嬸帶著大家種芋頭,演員高圓圓體驗之后不禁說道:“每一口糧食都不能浪費。”在雙福村,演員藍盈瑩在采摘荔枝的過程中興致勃勃地揣摩著技巧,贊嘆著豐收的甜蜜……
山鄉巨變,絲絲入扣地嵌入在每個普通人的生活與行動之中。當主持人和嘉賓們探訪、入住每一家特色民宿時,民宿主人對自家經營模式、奮斗故事、家族傳承的講述,讓觀眾通過個案觸碰到鄉村振興帶來的微觀變化,也對各地因地制宜的鄉村振興路徑有了更加細致的解碼:農村的“三變”改革怎么改?村民的土地流轉怎么操作?收入來源如何變化?特色產業如何變現?通過村民們對家庭故事的講述,我們對鄉村振興的了解不再停留于宏大的戰略,而理解了其中行之有效的機理,也感動于山鄉巨變中,千千萬萬人的付出、行動與智慧。
除去美景的呈現與鄉村振興的解密之外,正如一些網友評論的那樣,《山水間的家》第二季與第一季相比“更耐看了”。的確,節目第二季在延續紀實拍攝的基礎上,升級了敘事手法,通過抓取不同鄉村的文化遺產與風俗,并將這些特色文化傳統融入嘉賓與村民的互動之中,為節目增添了更多人文厚度與詩意色彩。
“我們一路走過的,其實就是歷史。”中山大學彭玉平教授在青石板路上的這句感嘆,道出了這檔節目參與者與觀看者的共同感受。在貴州,臺盤村的村BA籃球賽老少齊上陣、熱火朝天;在四川,嘉賓在枇杷節濃郁的羌風羌韻中,聆聽石椅村的振興之歌;在江蘇,嘉賓們目睹新船下水的傳統儀式,感悟東旺村生產生活中獨特的儀式感;在“一望四圍山,一水繞村過”的江西雙井村,嘉賓們在進士榜上尋找黃庭堅的名字,討論著黃庭堅的文學、書法成就,以及黃家的家風傳承和雙井村的進士文化。
同時,每期節目邀請的文化學者總會在所到之處講解當地的歷史、地理、人文掌故:祝勇與幾位嘉賓行走在福建,探討著閩南民居的翹角建筑風格,關于荔枝的古今詩詞;來到湖南油溪橋村的古橋邊,楊雨、何冰等嘉賓一面品讀著“小溪流水碧如油,終日忘機羨白鷗”的元代詩作,一面踏足新修成的步道,感慨這里一代代護橋人的初心……
鉤沉歷史與傳統,暢談人文和地理,這些看似零散的“閑筆”,讓《山水間的家》在呈現美、講述“變”的同時,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與啟迪意義。這些延續幾百年、上千年的鄉村文化脈絡讓人們意識到,鄉村不僅是自然美景的集中地,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鄉村振興也不僅是經濟層面的發展繁榮,更肩負著找回鄉村的詩意、進行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的重要使命。
從美不勝收的浪漫圖景,到親歷勞作的汗水艱辛,再到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山水間的家》很詩意也很硬核,帶給觀眾的,是扎根泥土的治愈。嘉賓祝勇在參加兩季節目后撰文談道:“有觀眾說,《山水間的家》是浪漫主義的,因為鏡頭下的中國鄉村實在是太治愈人心了。但在我看來,歲月靜好的背后是無數人辛勤地付出。節目之所以讓我們大量參與農事活動,就是為了引領大家感受無數人在建設美好家園、共創美好生活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奮斗精神。因此,‘現實主義’才是這檔節目真正的內核。”
節目中,嘉賓與村民們聊天時,常常聽到他們說,現在的年輕人逐漸對城市沒有那么強的執念,也愿意回到家鄉故土,在這里尋找幸福的歸屬。我想,青年人生活意愿的變化,也是山鄉巨變的縮影。
曾幾何時,鄉村對很多人而言,是在城市打拼時想象中的詩與遠方,很美好也很陌生。如今,通過立體、有質感的紀實影像,經由走心地探訪與體察,《山水間的家》告訴我們,山鄉故土已不再是停留在腦海中的世外桃源,腳下的土地,即詩意的棲居之所,曾經是遠方的風景,早已成了眼前熱氣騰騰的日子。□范語晨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