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記不得這塊秦磚是朋友什么時候送我的,多少年來一直擱置在我工作室的一處角落,似乎都被我遺忘了。直到那天在朋友的客廳見他用一塊明磚作為茶臺時,望著洗茶的水順磚縫而行,磚面被浸濕,顯出了道道不規則的漂亮云紋。
每次洗茶都會畫出不同的形狀,這讓明磚似乎也有了生命,我一下就想到了我的那塊秦磚。
回到趣緣齋,我把地上的秦磚搬到了桌子上——這磚的確太沉了。喜歡收藏的朋友們都知道,在磚瓦的歷史長河中,秦磚以其堅硬、分量十足而被稱為鉛磚。據說浸上水的秦磚一塊能達四五十斤重,我手中的這塊當然沒有浸水,可也有二十斤左右。
從地上搬上了臺面,頓時感覺曾經一直被忽略的秦磚一下子變得珍貴了。我找來抹布小心翼翼地擦拭已散落其上十來年的塵土,直到紋路清晰可見。
秦磚形制多樣,用料和做工標準都相當高,紋飾精巧,極富特色。秦磚的紋飾主要有米格紋、太陽紋、平行線紋、小方格紋等圖案,以及游獵和宴客等畫面。也有用于臺階或壁面的龍紋、鳳紋和幾何形紋的空心磚。有的秦磚上刻有文字,字體瘦勁古樸,不過這種秦磚相當少見。
我仔細地看著面前的這塊秦磚上細小的紋路,心想,兩千多年前,是哪一位工匠制作了它,制成后的它又被鋪在了哪里?城池?墓道?它的上面曾經走過了誰?秦始皇還是秦二世?是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也就是今天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叱咤風云的大將軍蒙恬還是曾勸二世更為法律,行“督責之術”,加強君權,后被秦二世以謀反罪腰斬于咸陽的李斯?還是趙高指鹿為馬時宮殿之上的那塊不曾被關注的磚?還是熊熊烈焰下阿房宮殘存的秦磚?
我堅信我面前的這塊秦磚,嬴政一定乘戰車從其上如風疾駛,所向披靡。抑或曾駐足其上,胸懷破六國統一天下的躊躇滿志。似乎我又聽到了“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的白刃相接將士的吶喊,又嗅到了秦宮回廊間婀娜美女粉黛飄過,落于其上的淡淡清香。
二千多年彈指一揮間,周秦漢唐,曾經的血肉之軀煙消云散,唯有工匠們的精益求精,讓我們看到了昔日的歷史,感受到了昨日的輝煌和衰敗。我突然間明白了,歷史從來沒有遠離過我們,它總是以不同的方式明示我們,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蕭跡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