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占魁
一九三九年秋天,趙占魁同志就被邊區政府評為模范工人,當時他在農具工廠做化鐵的工作。之后,任翻砂股股長,并歷次受獎。一九四一年,被選為邊區參議會候補議員。一九四二年,邊區總工會開發展工廠的“趙占魁運動”,號召全邊區工人向趙占魁同志學習。當時他在農具工廠親自領導這一運動,任“趙占魁運動委員會”主任,獲得很大成績。一九四三年,又被評為邊區特等勞動英雄,F在他在工藝實習廠任翻砂股副股長。他一貫以新英雄的姿態,站在建設邊區的最前線,成為邊區工人的一面旗幟。
半輩子過著牛馬生活
他今年四十八歲,山西定襄人。小時候,祖父只留下墳地一畝,土房七間。但到父親手里,這幾間破房又用兩百吊錢抵押給人家。那時,因祖母去世,沒錢埋葬,父親被逼得沒法,就流著眼淚寫下那張契約;死人雖然埋葬了,兩百吊錢的高利貸卻壓在活人的肩上。要是搭不上利錢,債主就隨時叫你從自己的房子搬出去。為了生活,為了給債主搭利錢,迫使一家人都過著牛馬生活。
趙占魁弟兄四人,老大老二都是給人家當長工,父親在口外做泥水匠,就連鬢發斑白的老娘,也得離開家給人家洗衣服做飯,掙幾個工錢。他排行老三,從十二歲當雇工,雖然全家勞動,但得來的血汗錢,除了還高利貸和繳租納稅以外,所剩無幾,每天只能吃上兩頓紅高粱窩窩,而四弟因家中無法養活,自小就送給別人家了。
趙占魁十七歲那年,父親被坍下來的破窯洞砸死了。二哥聽到這消息,便連夜奔去照料,不幸又在途中過河遇險,被水淹死。這兩樁慘痛的事情,刺激著趙占魁的心,他想掙扎一下,突破這窮困的牢籠,于是就在這年離開了家,去給一個鐵匠當學徒,終年伴著風箱鐵錘,飄走在口外的天鎮、陽高一帶。
那時的學徒生活,真是想象不到的痛苦。晚上別人都睡了,自己還不能睡,早晨天不亮就得先起床。有一次他病了,渾身沒有力氣,師傅還硬叫他拉風箱,拉不上勁,又挨了兩腳。這樣,天天筋酸骨痛,得不到片刻休息,但全年工資才有十二吊錢,剛夠買五六斗高粱。而且三年時光,只是給師傅拉風箱掄鐵錘,沒有學到一點手藝。
一九一六年,口外鬧瘟疫,鐵匠散伙了,趙占魁只得流浪回來,到太原當泥水小工。這時他二十歲。后來在太原銅元廠提煉部當學徒,干了八年。二十九歲到兵工廠學翻砂,又干了六七年。
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以上,工資最多的時候,每月十二元錢,扣去伙食房錢,哪還有剩余呢。工頭對待工人不當人看,動不動就罰工,上工遲到五分鐘,三次就罰半個工;病了不但沒人管,請不下假曠工,一天就要罰三天。趙占魁是個老實人,又因為那可怕的失業暗影,威脅著毫無保障的生活,迫使他當牛做馬,一點不敢調皮。雖然這樣,到工廠減縮時,他既沒人情,又沒用錢活動,還是不免被擯棄在工廠大門外。三十七歲這年,就是他失業的第一年。
三十八歲時,好容易才在同蒲路介休車站修理廠當了名鐵匠,干了三年,每月工資九元錢。他三十歲時結婚,可是老婆也得給人家當雇工或到車站上去揀爛煤,才能維持生活。一九三五年初,日寇占領了同蒲路,他又和老婆失散,便跟著鐵路工人一起,流亡到西安。這時,他聽說延安是共產黨的地方,一九三八年五月,便由一位鐵路工人介紹,進了安吳堡青訓班。不久,就來到了延安。
四十二歲才找到了自己的家
來到延安,就進了抗大,在工人隊伍學習。果然是一個自由幸福的地方。這使趙占魁做夢都沒想到,過去活了四十歲,當了半生牛馬,連自己名字都認不下,而今竟一分錢不花,管吃管住,進學校學本事。所以他積極學習,進步很快。在討論會上發言,他常常拿過去的苦難和現在的幸福相對照。舊社會的黑暗和罪惡使他痛恨極了!他說:“我的血快要被榨干了,而今四十二歲,才找到了家!”
特別使他感動的,是首長們的關心和同志間的友愛。當時張浩同志常常找他們談話,噓寒問暖,有點小病,就請醫生來看,他和另一個年歲大的工人老崔說:“什么人待咱這樣親熱過?共產黨的首長,真像咱的親娘一樣!”
他處處表現好,積極苦干,忠實革命,組織上看他夠得上一名黨員的條件,就派人找他談話,問他入黨的意見。他一聽,就激動起來,對那位同志說:“黨還要我這樣的老漢嗎?我又不識字,只有這兩只瘦骨嶙峋的手!”
其實,何止是他的手瘦骨嶙峋,連他的身體也因過度勞動,營養不良,落得那個干枯的樣子。這時,那位同志安慰他說:“老趙,無產階級就是靠兩只手來創造光明世界的!”
這句話使他非常興奮,堅定了他的信心,一九三八年十二月,趙占魁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一九三九年春天,毛主席號召生產運動,抗大缺乏工具,趙占魁馬上提出來:自己開爐打!于是集合了幾個工人,修起三個爐,半個月的工夫,就打了二百把镢頭、三百張鋤。
有一次,他和老崔去找張浩同志,說:“我是黨員了,我想早點為黨出點力。不要學習了!我會打鐵,我就去打鐵,為黨解決生產工具吧!”
張浩同志耐心勸導他,讓他好好學習。六月,邊區政府為了發展生產,創辦農具工廠,調他去當翻砂工人,他高興地說:“這可有了為黨出力的時候了!”當他跟另外三個同學離開學校的那天晚上,張浩同志又把他們叫去,親切叮囑他們說:“工廠是公家辦的,但它是為工農勞苦大眾服務的,也就是工農大眾自己的工廠。你們都是主人,要好好干,好好愛護工廠!”
趙占魁就把這些話一個字一個字地牢記在心里,并且變成了他的實際行動。
在農具工廠四年
趙占魁到農具工廠,開始在翻砂股當化鐵工人。由于積極負責,不久就當了翻砂股長,一直工作了四年,化鐵時都是他親自看爐。
化鐵是一項艱苦的工作。特別是夏天的時候,站在一千度以上的熔鐵爐旁邊,頭上又被炎熱的太陽曬著,還得穿起棉衣(代替石棉衣)。汗水不停往下滴著。吃飯的時候也不能停工的。別人是一邊吃一邊工作,可是趙占魁卻連飯也顧不得吃,他說怕悮事,他常常這樣工作十二個小時以上。他雖然四十多歲的人了,可是當他工作起來的時候就變成年輕人了。他總是那樣愉快而沉著。瓜子型的臉孔,帶著笑紋,看著那爐里的鐵水,爆著耀眼的火花,一會兒就變成了犁、鏵、車圈,這就是勝利的果實!這會使他忘記疲倦,他從來沒有叫過一聲苦!
平時,他總是在起床鐘響之前就起床了。上工比別人早,下工時他讓別人先走,然后把工廠巡視一周,看看有沒有人把工具亂丟亂放,要有,就一件一件地放好。他愛護工廠,真和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他常常對工人們說:“工廠是公家辦的,同時也是咱們自己的,跟在外邊不同!”
所以每次下雨下雪,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趙占魁一定把大家叫起來,領著頭把院里的工具、成品,都搬到下不到雨的地方去,不讓它遭受損壞,搬不動的就拿油布蓋起。他從來沒有計較過工資,本來按照規定,加工是另算工資的,可是他不要,說:“在外邊作工,費死了勁還時常餓肚子,現在為革命工作,有吃有穿,要那么多的錢干啥呢?”他也很少請假,有了病也不肯休息。
一九四一年,趙占魁病了一個星期不能起床,發熱頭暈。但要開爐,怎么辦呢?就由他的學徒李榮貴來看爐?墒抢顦s貴加鐵加多了,爐里化成了一個二三百斤重的疙瘩。趙占魁一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從床上掙扎起來,拄著棍子來到镕鐵爐旁。自己站立不住,就坐在地上看了一天爐,把那天的任務完成了。一九四〇年四月,他幫助別人試驗彈花機,不小心把一個手指頭軋壞了,而且軋出了兩塊碎骨頭,大家勸他休息,他不肯,自己把手包上,又用另一只手照常工作起來,F在他那個手指頭還伸不直,就是當時遺留下的殘疾。
還有一次,他镕銅時因為坩鍋壞了,那十幾斤重的一坩鍋銅水(熱度在千度以上)一下倒在地上,有一部分潑在他的右腳上。腳面馬上就燒得焦黑。那該多么疼啊!可是趙占魁不但一聲也不叫,而且不讓別人扶,自己走到醫務所去。這種精神,可以說只有戰場上那些“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哭”的戰斗英雄,才能和他相比!
后來,工廠把他送到中央醫院去治療,延安各界聽到這個消息以后,許多機關、學校、工廠都派人去慰問他。鄧發同志也親自去看他,勸他好好休養。帶給他的慰問品擺滿了兩桌子,另外還有一萬五千元。他把這些錢全部捐給前方戰士,他說:“前方有許多同志在流血,比我更痛苦,我不算啥!”六七月間,時局緊張,當時他的腳沒好,還在醫院,可他要求立刻出院,為了保衛邊區,帶著傷就回到了工作崗位上。后來一提出勞軍的號召時,他又把積蓄五千元和兩雙鞋子、兩條手巾、十塊肥皂捐獻出來。在他的影響下,農具工廠的勞軍捐款,竟達十六萬之多。
趙占魁處處表現了為革命、愛護工廠的忠誠。前年,有漢奸特務分子混進工廠,企圖破壞、鼓動落后工人怠工罷工。他當時雖然沒有識出那反革命的真面目,但他卻能站在一個黨員的位置上,起來斗爭。他把個別落后分子爭取過來,在這次斗爭中,他領導的翻砂股是完全站在正確方面,表現了堅強的力量。
為了改進技術、提高質量,趙占魁下了苦功夫,細心研究。拿化鐵來說,開始時一斤焦炭只能化一斤鐵,后來慢慢改進,就化到二斤半了。在成品的成損比率上,由過去百分之六十的損壞,減少到百分之二十五的損壞。又如翻砂,最初用十分之三的焦炭面,翻出的犁鏵很不光潔;后來改用十分之三的石灰面,既省錢,又使鏵面光滑好用。再如化銅的罐子,是用坩土自造的,最初一個罐子只能化兩到三次銅,后來經過幾次改造,可化到六次,提高了一倍以上。
熱心教育學徒,發揚友愛精神
對待學徒,在趙占魁心里,有著這樣一個信念:“多教會一個學徒,就多增加一分革命力量!”
他還常對學徒們說:“我要認真教,你們要認真學,邊區跟外邊是根本不同的!”
每天開爐的時候,他總是一邊工作一邊指點學徒實際練習。什么時候加炭加鐵、分量多少、風力大小,一遍一遍地給學徒們講解。有時為了準確,他叫學徒把炭和鐵用秤稱過以后再裝在爐里,真是一位諄諄善誘的良師!在翻砂過程中,一發現什么毛病,他就把學徒召集在一起,研究毛病的原因,告訴他們改進的辦法。他總是帶著慈祥的笑,和學徒們同甘共苦。在他的栽培下,學徒李榮貴已經能單獨看爐了。
在物質生活上,趙占魁更是處處關心他們,像自己的親兄弟一樣。他有時自己拿錢給學徒買鞋襪;在工作中,他看見學徒們餓了,就一聲不響去買幾個餅子分給大家吃。不久前,工廠來了一批新學徒,公家沒來得及發衣服和日用品,他就號召老工人,發揚友愛精神幫助新人。他首先捐出裌襖一件、新鞋一雙、褲子兩條,鼓動大家都熱烈捐助,解決了新學徒的困難,所以學徒們在工廠里都是愉快親熱的,像在自己家一樣。
工廠里的人,都這樣稱贊趙占魁:“老趙,是個忠厚老實人,自己生活儉樸,幫助別人可熱心,跟誰都合得來。”
趙占魁平時幫助人的事情太多了,簡直沒法計算。馬夫忙了,他幫馬夫去鍘草;伙房里忙了,他幫大師傅去燒飯。他當生活委員會主任,管理工人合作社,調劑工人伙食,這些事情都要在工作以外的休息時間去做,所以他忙得沒時間休息,半夜才能睡覺。
他和當地老百姓的關系也搞得非常好,幫老百姓解決困難。有一次,李老四打算發展生產,買了一只牛,但手里錢不夠,他就去找老趙借。趙占魁一聽,說:“發展生產是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好事!好事!”借給李老四二百元。給韓德成買驢也借一百元。出去的錢,從來不要利錢。他也從來沒有和老百姓爭吵過。一九四二年,趙占魁當選為勞動英雄時,附近好幾個村莊的老百姓集合起來給老趙賀喜,給他送了一面旗子、唱了一臺戲。去年五月,他化銅燒了腳,老百姓由拿了雞、掛面,到醫院看他。
老百姓都說:“老趙,是個好同志!”
在工藝實習廠
去年十月,因工作需要,趙占魁被調到工藝實習廠,任翻砂股副股長。于是他又把這模范的勞動態度和工作作風,帶到了工藝實習廠。
過去在全廠來說,翻砂股是比較弱的一個股,發生問題比較多。可是現在,景象完全一新,大家一致稱贊,翻砂股進步最快。
拿技術的改進說,由于大家勞動熱情很高,進步特別顯著。趙占魁在邊區勞動英雄代表大會上,曾宣布他的計劃說:“要保證達到一斤焦炭化三斤鐵的目標。”現在不但達到了,而且超過了。在他來以前,一斤焦炭不過化二斤多鐵,自他到廠以后,親自看火,和大家細心討論,去年十二月,就平均一斤焦炭化三斤半鐵;今年一月起,就化到四斤半,而平均數為四斤;嗟脑蚴墙固亢谩L力大,大家技術提高,加鐵加炭的數量和時間配合適當,也起了決定作用的。
在成品的成損比率上,也因為技術的改進,大家責任心加強,如注意水口的大小、倒鐵水力量的輕重、做模子時細心,F在已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有時能夠達到二百之九十(損壞只有百分之十)。這真是空前的紀錄!
為什么會有這個進步呢?去年整風(趙占魁是整風期間到廠的),工人們的思想意識有了轉變,但不要忘記,我們的勞動英雄趙占魁所起的影響,確是極大的!
一點一滴,都是革命財產
過去窮苦的日子,使趙占魁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他把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在工人當中,他的積蓄比別人多。他看見有人糟蹋一點東西,不論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心里就非常難過!
在農具工廠時,他看見伙房里常把剩飯糟蹋了,心疼極了。幾次跟伙房提意見,而剩飯總是難免的。于是他想出一個主意,叫伙房把剩飯保存下來,下頓用油炒著吃。結果工人們都來搶吃這油炒的剩飯,計算起來,一個月就節省了一石多糧。
每次從爐中倒出來的爛炭,他都用篩子篩過,把可用的爛炭爛鐵挑揀出來。他不光自己這樣做,而且叫學徒也這樣做。他對學徒們說:“自己要節省,對革命的財產更要節省,一塊爐炭、一片碎鐵,都來得不容易!”
他在工具廠也是這樣。前不久,他發現幾年前的爛炭堆上,里面有些生了銹的碎鐵塊,他就利用休息時間,蹲在那里用手邊扒邊揀,不一會就揀回了好幾斤,接著他又發動學徒去揀,一天就揀回了十幾公斤。
今年在生產節約的號召下,翻砂股月份的節約統計有:柴六百斤(用廢炭代替),值六千元;焦炭兩千斤每天下午用廢焦埋火,值十五萬元;黃砂三桶、洋釘一斤(用生鐵棍及壞釘代替),值五千元;炭面三百斤,值一萬八千元,連其他共計節省二十一萬九千余元。
對原料不論大小,他都注意愛護,如拉焦炭的大車,掉了焦炭塊,趙占魁都要撿起來拿到廠里去。他又把焦炭大塊、小塊、碎末,分開放,他說麻煩點沒啥關系,而用起來方便又節省。
向模范工廠的目標前進
去年勞動英雄代表大會上,趙占魁聽了毛主席“組織起來”的報告以后,就在心里盤算:個人當勞動英雄不夠了,要組織大家,創造成千成萬的勞動英雄才行!當吳滿有一提出創造模范村模范鄉的口號時,趙占魁也立刻響應說:“對!我的目標是創造模范股、模范廠!”
在工藝實習廠,趙占魁被選為“趙運委員會”主任,親自領導大家,向模范廠的目標前進!現在全廠每個人每個股,都定出了今年的計劃,個人與個人、股與股,展開了競賽熱潮。而趙占魁和他的翻砂股,更成了大家挑戰的目標。他收到的挑戰書已有厚厚的一疊。“趙運委員會”又規定了種種辦法:如,配合行政,實行嚴格的檢查制度;出版“趙運半月刊”小報,每半個月的檢查結果在報上公布,表揚好的、批評壞的。
現在,全廠充滿著一種生氣勃勃、緊張愉快的新鮮氣象。廠長政委,都在墻報上寫文章說:“我們全廠同志,都一致朝著趙占魁的方向前進,創造模范廠是有把握的!”真的,全廠都有這種信心,準備于今年十月革命節,伸出勝利的手來,迎接這個光榮稱號“模范工廠”。
(《解放日報》1944年3月26日)
□趙元明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