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雞市扶風縣伏波村,有一座高大的陵冢,這就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墓。馬援的一生,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戰功赫赫。他留下的豪言壯語:“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聲震屋瓦,為后世景仰。
馬援(公元前14-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寶雞市扶風縣)人。馬援年少有大志,在任職督郵押解囚犯時覺得囚犯可憐,便將其放掉。馬援遂逃往北地郡,以放牧牛羊為生。由于德才出眾,不久便有幾百戶人家趕來依附他,他帶著這些人游牧于隴漢之間。但他胸中之志并未消減,常對大家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新朝末年,馬援接受王莽官職。新朝滅亡,馬援逃至涼州避難。其間,受到隴右割據勢力隗囂的器重。建元四年(28年),馬援帶著隗囂的書信面見光武帝劉秀,回來后建議隗囂歸順漢朝。隗囂先是應允,后受部將挑撥起兵抗拒漢廷。建元八年(32年),劉秀接受馬援的建議親征隗囂,軍隊行進至漆縣(今彬州市一帶),劉秀產生猶疑。馬援便用米堆成作戰沙盤,分析戰局,陳明利害,劉秀終于下定決心。此役隗囂部眾十萬余人不戰而降,其主力基本被消滅。
建武十一年(35年)起,馬援擔任隴西太守六年,他先后率兵撫平了羌人的多起叛亂,恩威并用,使得隴西兵戈漸稀,百姓生活安寧。建武十七年(41年),交趾(今越南北部一帶)女子征側、征貳舉兵造反,并自立為王。馬援被任命為伏波將軍前往征討,并于次年斬殺征側、征貳,傳首洛陽,并乘機平定嶺南。馬援隨即被封為新息侯。
建武二十年(44年),馬援回到洛陽。親友們紛紛來賀,有人說馬援此番得勝還朝,定會高官厚祿、封妻蔭子,此生再無遺憾。馬援卻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馬援在洛陽只待了一個多月,便率部北擊烏桓,烏桓聞風而逃。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嶺南武陵郡五溪蠻暴動,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馬援時年62歲,主動請命出征。劉秀以年齡太大為由不同意,馬援便在劉秀面前披甲持兵,飛身上馬,手扶鞍轡,四方顧盼,于是劉秀應允。次年,馬援率部出擊,斬蠻兵兩千余人。蠻兵逃入竹林,馬援乘勝追擊,在壺頭山(今湖南省沅陵縣一帶)展開激戰。蠻兵據險死守,漢軍進攻受阻,加之天氣炎熱,暑疫流行,漢軍損失嚴重。馬援也身染重疾,戰死疆場,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馬援死后受人構陷,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漢章帝時平反,追謚“忠成”。唐德宗時成為“武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加封至“忠顯佑順王”,位列“武廟七十二將”。清圣祖時從祀歷代帝王廟。
馬援大半生都在“安邊”征戰中度過。史書評價他:“謀如泉涌,勢如轉軌;兵動有功,師進輒克”。他為東漢政權的鞏固和華夏版圖的統一立下大功。他為國盡忠,殞命疆場,功高蓋世,從不自居,其精神令人欽佩。曹雪芹有詩云:“銅鑄金鏞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張志興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