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大陆普通话自拍,久热香蕉在线视频免费自,亚洲se在线播放,国产片香蕉国产成人免费看

陜西工人報官方網站 | 陜工網首頁 手機站 今天是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不良信息舉報電話:陜工網(029-87344649)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史海·觀察 陜西尋北大側影,覓另一個聯大
2021-07-06 13:18:11來源:陜工網—陜西工人報
分享到:
  字體:【

  西北聯大法商學院舊址

  到陜西考察或游覽,看周秦漢唐的珍貴文物,乃常規動作,大概所有人都這么做。但作為非本專業的“專家”,此前我多次訪陜,除了觀賞十三朝古都的眾多寶物,還會津津有味地閱讀易俗社劇場、西安事變舊址、戶縣農民畫、黨家村古建筑群等。這次的觀察,依舊別有洞天主要著眼點不在帝京風物,而是大學歷史。

  將近一百年前,魯迅來西安講學(1924年),那時陜西的高等教育還相當落后,這既是政治經濟的體現,也是文化學術的折射。1924年的七八月間,應西北大學的邀請,魯迅前來西安講學。魯迅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為創作長篇小說或劇本《楊貴妃》做準備;沒想到旅行結束時,計劃取消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魯迅放棄此寫作計劃,以至于留下了無可彌補的遺憾,害得后人為魯迅能否寫長篇小說而爭訟不休。后世的眾說紛紜,大都將《楊貴妃》的“不幸流產”,歸咎于西安的自然環境、政治氛圍以及社會生活。

  今天陜西諸多考古新發現以及博物館建設,得益于中外學界的通力合作,但本地學者發揮了巨大作用。前幾年教育部公布第四輪學科評估,考古學科并列第一的是北京大學與西北大學后者乃陜西文科唯一的A+,這當然是了不起的成績。

  不僅僅是考古學,經由抗戰西遷、三線建設以及2000年開始的西部大開發,如今的陜西,已演進成高教強省。

  幾年前我曾撰文,談及經由985、211等工程,中國大學兩極分化,“當我們觀賞北大、清華高歌猛進的時候,必須回過頭來考慮這些非211大學的艱難”(《內地/香港互參:中國大學的獨立與自信》,《探索與爭鳴》2014年第9期)。這次陜西采風,我聯系了寶雞文理學院及位于漢中的陜西理工大學,為這兩所大學各做一專題講座(前者臨時添加一場師生座談)。

  北大側影

  我不是校史專家,但在“百年中國”的敘事框架中談北大,或者說“將北大置于教育史、文學史、思想史、學術史的脈絡中來考察”,是我的學術興趣之一。

  多年前,為《鯉魚洲紀事》撰寫題為《回首煙波浩渺處》的前言,提及北大檔案及出版物中涉及“鯉魚洲”故事時,也有“北京大學江西分校”或“北京大學江西試驗農場”的提法,但我主張直截了當地承認:這就是北大的“五七干校”。因為,只有將此舉放置在當初的“干校”潮中,才能理解眾多蹊蹺之處。1969年10月,北大前往江西鯉魚洲的2037人,全部是教職工及家屬;去陜西漢中的1247人,其中教職員工440人,學生807人(參見王學珍等主編《北京大學紀事》第686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關注北大漢中分校此乃真正意義上的辦學,與鯉魚洲的“草棚大學”不可同日而語。

  1964年下半年,根據中共中央加強三線建設的重大決策,北大開始在陜西覓址建分校,最后敲定了漢中秦嶺南麓。第二年8月,“653”工程破土動工。1966年,北大力學系、技術物理學、無線電電子學系一年級(65級)學生及授課教師來到653工地,邊勞動邊學習;1969年因國際形勢緊張,此三系大部分師生疏散到已基本建成的漢中分校,開始正式的教學與科研。1978年4月,中央批準北大遷回,第二年完成移交,校舍及部分教職工并入新籌建的陜西工學院(日后與漢中師范學院合并,組成今天的陜西理工大學)。據《情聚“653”北京大學漢中分校紀事》(龐橋主編,西北大學出版社,2019)記載,在北大漢中分校工作和學習的師生,日后成為院士的有胡濟民等十位,先后出任北大校長的是周培源和陳佳洱,此外還有三名副校長,可謂人才濟濟(第3頁)。在這冊公開刊行的北大漢中分校紀事中,我最喜歡的是后來任北大常務副校長的王義遒的《褒水連城的記憶》以及鐘云霄的《在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地方》。前者從最初陪周培源前來選址,一直講到:“1979年春節后,我將該交代的都交代給了前來接管的陜西工學院代表,然后,懷著依依不舍和深深眷戀的心情,告別了青山綠水、遍地黃花的漢中、告別了曾經付出了十年心血的‘653’,告別了褒水、連城!”(第50-55頁)后文作者隨夫君胡濟民在鯉魚洲勞動兩年,好不容易熬到農場撤銷回北京,“但技術物理系已經到了漢中,我們也就來到了漢中”。此文有很多精彩的細節,尤其是結尾:“在北京大學校園里,任何地方(‘653’人很多都老了,因此常常是在校醫院里),偶爾兩個人碰見了,就會出現這樣情景:‘啊!你去過653?’‘是啊!你也去過?’‘是啊!是啊!’兩個人好像是他鄉遇故知似的,握手暢談起來。”我未曾目睹此類情景,但我很能體會這種心情。

  有此因緣,北大人對陜西理工大學另眼相看,時常接受教師進修,或派人前來講學。但這種感情,主要體現在理科院系,人文學者極少關注。我因關注校史,深知道路曲折與前輩艱辛,故特地前來參訪。那天,在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院長的陪同下,驅車前往原北大漢中分校舊址、現陜西理工大學北校區。剛進校門,迎面就是周培源塑像和他1988年題寫的“陜南學府,士子向往;精心培養,國家棟梁”詩碑,當然要下車拍照了。眾多灰磚建造的四五層宿舍樓,很像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北大校園。正對著大道的辦公樓,如今是理科實驗樓;穿過樓道,上幾級臺階,就來到跟北大一模一樣的階梯教室。教室里正上課,主人指著墻上那塊上書“西階”二字的藍色牌子,告知那是北大舊物。大道兩旁眾多蒼翠的雪松,一旦大雪紛飛,當年的北大人必定“且認他鄉作故鄉”。

  參訪北大漢中分校,在我計劃之中;拜謁三沈紀念館,則完全出乎意料。因為,雖讀過不少北大“三沈二馬”的相關文獻,但受“某籍某系”流言(抱怨上世紀20年代北大中文系里浙江人專權)影響,我想當然地認定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乃浙江人。當年他們在北京學界的交往及活動,確實容易給人這樣的印象。其實,周作人早就提到“他們雖然本籍吳興,可是都是在陜西長大的”(《知堂回想錄》第416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都怨我讀書不細。漢陰縣的三沈紀念館里,陳列著沈尹默手書《自述》,開篇就是:“我是浙江省吳興縣竹墩村人,但我出生在陜西興安府屬之漢陰廳(1883年),一直到二十四歲才離開陜西,回到故鄉來,住了三年。”雖然日后移居原籍吳興、講學杭州乃至揚名北大,但沈尹默的國學根底以及書法造詣,是在漢陰這座陜南小城奠定根基的。

  安康市漢陰縣居漢水中上游,北依秦嶺而南靠巴山,人口才30多萬,經濟上并不寬裕,竟大張旗鼓地籌建三沈紀念館,并開展專門研究,這點很讓我感動。紀念館重建于三沈早年讀書生活過的漢陰書院和江南會館舊址,主展館是江南庭院風格,正廳擺放著三位先生的漢白玉雕像,上懸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手書的“嘉惠學林”匾額。展品基本上都是復制品,但解說詞寫得很認真,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

  另一個聯大

  提及“聯大”,很多人想當然以為是特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而不會意識到同時期還存在著另一個“聯大”那就是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我應邀為張在軍著《西北聯大:抗戰烽火中的一段傳奇》(北京:金城出版社,2017)寫序,有這么一段話:“從奉命西遷,三校(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和北洋工學院)合一,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到翻越秦嶺,移師漢中,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這一段歷史線索清晰,很好敘述;比較難說的是‘解體’與‘復員’這兩個關節點。”(《抗戰烽火中的一段傳奇》,2017年4月19日《中華讀書報》)在我看來,今天表彰西北聯大,不能僅限于打抱不平或顛倒時論,必須直面這么一個殘酷的事實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九年一貫不同,真正完整的擁有六個學院的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存在時間只有三個多月(1938年4月-7月);隨著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的“揮手自茲去”,余下的四個學院也只維持了一年多。1939年8月,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正式解體,此后便是“五校分立,合作辦學”的階段。這也是西北聯大難以聲名遠揚的重要原因即便各校合作無間,畢竟已各自獨立門戶。

  西北聯大之所以很快解體,政治因素及人事糾葛外,還涉及所在地物資供應能力,這是我當初閱讀檔案的感覺。抗戰中眾多大學內遷,既給西部地區帶來了文化知識與先進技術,也給大學所在地民眾增添了很多麻煩最直接的便是物價飛漲。相比西南聯大設在省會城市昆明,西北聯大辦在漢中城固縣,經濟壓力可想而知。城固是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名勝古跡甚多,但經濟實力不行,直到2020年才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推想八十年前,因戰爭緣故,西北聯大這么個臨時組合且建制復雜的龐然大物突然涌入(四個學院在城固,另外兩個分設附近的勉縣與南鄭),各種內在矛盾與外部摩擦絕難避免。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舊址屬于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且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2020年),保護內容包括西北聯大法商學院舊址、西北聯大工學院舊址和大成殿建筑,都在城固縣域,但分屬三地。

  午餐后,一到位于城固一中校內的西北聯大法商學院舊址,眾人馬上歡呼與驚嘆。這是一座回字型兩層閣樓,建于1914年,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中間花園立有“城固縣立中學創辦”小石碑,兩邊是學生及教師宿舍,陳放著幾個刻著“西北大學”字樣的木頭柜子。舊址是整修過的,但此前長期作為城固一中教師宿舍使用,整體結構沒有變動。陪同參觀的主人之一因妻子在城固一中教書,也曾長期居住于此,告知孩子就在這里長大,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拿博士學位,現任教于香港某大學。本地人都說,正因有西北聯大的福佑,作為省級重點中學的城固一中,這些年走出了不少青年才俊。

  告別西北聯大法商學院舊址,出縣城,走高速,半個多小時后下高速,在崎嶇不平的鄉道上顛簸了好一陣子,才來到古路壩村的西北聯大工學院舊址。光緒十四年(1888年),意大利神甫安廷相任漢中教區主教,開始在此置地建堂,日后成為西北五省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抗戰中被借用來辦學,周邊新建了好些學生宿舍。時過境遷,現僅存主教公館及修女院殘跡,前者也是回字形磚木結構的兩層樓,左右各十三間廂房,窗沿用漢白玉或青磚雕鑲,天花板上繪有西洋畫;后者因年久失修,只留下殘垣斷壁,靠幾根木柱堅強地支撐著。墻門上有“城固縣古路小學”字樣,配合周邊的芳草萋萋,記錄著生命滄桑,頗為攝人心魄。□陳平原




責任編輯:寧黛艷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

新聞推薦

陜工網——陜西工人報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蓮湖路239號 聯系電話: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陜ICP備17000697號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5陜工網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鏡像 網站圖文若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