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在古代社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上層人士日常乘用的交通工具,同時還是人的身份等級和社會地位的標志,更是禮制的組成部分。
所以,從商代起車馬已成為社會上層人士死后的重要陪葬品。到了周代,車馬隨葬與“鼎簋(g u i)制度”一樣,成為埋葬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明貴賤,辨等列”的作用,因此,周人從喪葬禮制的層面對隨葬車馬做出了規制約束。《禮記·檀弓下》中明確指出,對不同身份等級的人死后陪葬車馬數量有嚴格的規定。秦陵彩繪銅車馬作為秦始皇隨葬的車馬埋藏在地宮旁邊,是上述喪葬思想和隨葬制度的體現。
馬車的制作非常復雜,對技術要求極高。《周禮·考工記》云:“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而馬的飼養則需要耗費很多的財力和人力。因此,在商代和西周時期,即便是身份顯赫的貴族,用實用馬車和真馬隨葬也是相當奢侈的做法。春秋時期,禮制崩亂,埋葬奢靡風氣盛行。實力雄厚的諸侯王和擁有大量財富的貴族競相沖破傳統等級制度的束縛,紛紛在墓旁陪葬數量眾多的車馬。在其影響下,社會中下階層也都跟風仿效。有些財力不濟的貴族無力承擔以實車真馬作陪葬的耗費,為了滿足葬禮的虛榮,便想出了用專門制作的車馬模型代替實用車隨葬的新方式。由此,在春秋晚期便出現用明器車馬隨葬的變革。戰國時期,雖然沿襲殷周車馬坑傳統的真車真馬隨葬習俗仍然占主導地位,但以明器車馬為代替的隨葬形式已然成為一種潮流,并被社會上層接受。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銅車馬,應當是適應戰國時期車馬隨葬明器化變革潮流的產物。
秦陵銅車馬雖是明器化的模型車,但它們完全按照真車制作,其隨葬陵園的禮制屬性,與殷周以來的真車真馬陪葬完全相同。若按制作銅車馬耗費的人力、財力、鑄造和加工的難度及裝飾的豪華性來說,用這樣高貴的明器車馬隨葬,甚至比用真實車馬更能顯示墓主身份的尊貴。同時,大量的考古信息說明,為墓主陪葬的車馬坑總是設在距宮室較近的地方,以便墓主隨時傳喚使用。埋藏銅車馬的秦始皇陵車馬坑位于陵墓封土西側2 0 米處,居于通向地宮的墓道外側,無疑應是皇帝車庫的象征。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銅車馬,是供秦始皇帝靈魂乘坐的鑾駕乘輿中的兩輛。 □秦秦
責任編輯:寧黛艷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