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我國原始社會就有“臘祭”,臘盡春來,人們殺豬宰羊祭祀上天和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們用朱砂涂臉,鳥翼裝飾,又跳又唱。自夏朝起,此習俗流傳下來,逐漸形成過大年,即后來的春節(1912年民國成立改年為春節)。春節里有哪些最早的習俗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
最早的賀年片
賀年片源于漢代的“名刺”。當時沒有紙,最早出現的賀年片不是用紙制作的,而是用竹、木削成的,上書名、姓,稱為“名刺”。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親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巳。”刺即賀年片。東漢后用紙代木,叫作名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用紅色硬紙做賀年片,稱為“紅單”,并在賀年片上繪畫風光、人物、花鳥等圖案。
最早的春聯
春聯的雛形叫桃符,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把桃符改為春聯。據考證最早的春聯,是我國五代后蜀主孟昶寫的。《宋史·蜀世家》中記載:公元964年,孟昶叫辛寅遜在桃符板上題詞,嫌辛寫得不工穩,就自己動手寫了一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相傳這就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最早的壓歲錢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壓歲錢最早出現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嬪妃們在春日三五結伴做擲錢游戲,為了讓她們玩得痛快,宮廷錢庫就散些錢給她們。后來此習俗傳入民間。
最早貼的“福”字
民間貼“福”字,最早始于姜太公。據說姜太公封神時,封其妻馬招娣為窮神,并對她說:“除了有福的地,你都可以去。”從此,老百姓每逢過年過節,家家都貼“福”字,以驅窮神。□梁國棟
責任編輯:胡睿林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