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而再,再而三”,是對某種連續行為的說辭,自然其中也隱含了一些不滿。一副對聯三字錯,一副對聯三處錯,一句話三事錯。這真是錯到了事不過三的極致。
先說一副對聯三處錯。《中國楹聯鑒賞辭典》的《作法篇》里錄有一聯云:
經懺可超生,難道閻王怕和尚?紙斜能贖命,分明菩薩是臟官。
此聯奉勸世人不要迷信佛法廣大,本是上乘對聯,誰知該聯寫錯三字。“經懺”是什么,怎么個“超生”?其中的“懺”,它是將“讖”(音趁)錯寫成“懺”。經讖,乃因漢儒以經義圖讖之說,附會人事,預言吉兇,而有是稱,“讖”,迷信的人指將來要應驗的預言。而“懺”者,懺悔也。這里有形近致誤的問題。原來“懺”字是簡化字,其繁體為“懺”,而“懺”的右旁“韱”簡化成“千”,故“懺”字的簡體便作了“懺”,而“讖”字的左偏旁由“言”字簡化成“讠”,而右偏旁的“懺”并未簡化,仍作“讖”。而不知底細者,以為“懺”能作“懺”,“讖”也能作“讠千”(實際上無此字)也。于是形近致誤,將“經讖”作了“經懺”。“紙斜”,講不通,當為“紙錢”。“臟官”,自然也應是“贓官”。以假設言菩薩是贓官,因其貪贓(紙錢)也。在現今的書籍報刊和電子傳媒上,將“贓”字誤作“臟”字的,亦非個別,即如贓款、贓官、贓物、分贓、貪贓枉法等的“贓”字。“贓”字,有的亦作“臟”,又將“貝”混淆為“月”。贓者,指盜竊得來的財物和受賄貪污所得。以此論之,“贓”固然臟,但“臟”字,只有污垢、不干凈之意,并不包含“臟”的義項。
北京出版社的《中國名聯大觀》,收錄有陜西韓城太史祠一聯。太史祠者,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之祠也。而這副對聯和注釋中卻出現三處差錯。
一錯,聯語用字之錯。其寫聯語云: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宵漢;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宵漢”,當為“霄漢”。“宵”者,夜也,與“漢”無涉。“霄”者,云也,天空也,“漢”者,天河也。故言正氣、志向,常以凌、沖霄漢狀之。如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楊子榮打虎上山時的唱段中句“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抒豪情寄壯志面對群山。”寫的就是這浩然正氣。
二錯,司馬遷籍貫之錯。其注釋有云:“司馬遷:西漢陽夏(今韓城)人。”《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得明白,“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此地在西漢時屬夏陽管轄。夏陽,舊縣名,春秋時屬梁國,戰國為魏少梁地,秦改名夏陽,漢置縣,屬左馮翊(見《漢書·地理志》),故城在今陜西韓城市南。至于“陽夏(jiǎ)”,也是城名。秦為陽夏鄉(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吳廣即此地人,《史記》有云:“吳廣者,陽夏人也。”)漢置陽夏縣,地在今河南太康縣境。夏陽、陽夏,兩地相距千里之遙。與今之陜西嵐皋與甘肅皋嵐縣相仿。
三錯,注釋之錯。將“幽而發憤”解釋成“指受宮刑后,忍下屈辱,暗中仇恨。幽,暗。”此種解釋不確。《辭源》中就是將此字縮成“幽憤”一詞,解釋為“郁結于心的仇恨”,亦誤。幽而發憤,指的是其受宮刑后。“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中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故而發憤,乃是指發憤著述之義。發憤,勤奮也。
還有一句話錯三事的。廣西人民出版社的《黃鐘大呂》書中,有王俊義先生的《撫摸漢朝》,文中有句云:“誰也不會像張衡那樣一篇《兩都賦》就洛陽紙貴。”
一句話錯三事。《兩都賦》是《西都賦》和《東都賦》的合稱,故兩都賦是兩篇而不是一篇,一錯也。張衡所寫的是兩京賦,即《西京賦》與《東京賦》,這是擬班固的兩都賦,即《西都賦》(長安)與《東都賦》(洛陽),二錯也。因讀者甚眾竟使“洛陽紙貴”的,是左思所寫的《三都賦》(指三國時的魏都、吳都和蜀都)。此賦寫成后,經大文人皇甫秘、張載作注,張華嘆為“班(固)張(衡)之流也。”于是富豪之家竟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錯錯錯,且是一而再,再而三,悲夫。
□楊乾坤
責任編輯:胡睿林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