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秦嶺 玉軍 攝
“秦嶺,天下之大阻”,是現今描述秦嶺最常引用的一句話。
那么,是誰最先這樣描述秦嶺的?這句話的最早出處在哪里?很多人都說是司馬遷,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記載的(以下簡稱“司馬遷說”)。
不僅是很多人,連很多介紹秦嶺的文章甚至專著、電視專題片,都這么說。但司馬遷真的這樣說過嗎?筆者為此采訪了相關專家學者,答案是:沒有。司馬遷從未說過“秦嶺,天下之大阻”,翻遍《史記》也找不到這句話的影子。
很早就持此觀點的是高從宜。高從宜,陜西文史館研究員、陜西師范大學特邀研究員,數十年埋頭于秦嶺文化地理研究。2010年,他就將對“秦嶺,天下之大阻”的“司馬遷說”的分析,寫入《終南幽境秦嶺人文地理與宗教》一書。
東漢班固《兩都賦》首次出現“秦嶺”
高從宜說,首先一個很明顯的證據是翻遍《史記》,找不出“秦嶺,天下之大阻”這句話,《史記》中也從未出現“秦嶺”二字。目前所有指稱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說的文章,從未給出一個具體準確的線索這句話究竟出自《史記》中的哪一篇哪一段。
再者,“秦嶺”一名的來源:歷史上究竟是什么時候才開始有“秦嶺”的名稱?“秦嶺”一名最早出現在哪種典籍里?
關于秦嶺這座山,在中國古籍中出現很早,但最早的名稱是“南山”“中南”“終南”。到了秦漢時期,秦嶺多數時候的稱呼依然是“南山”!妒酚洝芬彩侨绱,例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引用司馬相如《上林賦》《哀秦二世賦》有“南山巍峨”“望南山之參差”等。這說明,在西漢時期,秦嶺的稱呼依然是“南山”等,至少可查的典籍中尚未發現“秦嶺”一詞。
關于“秦嶺”名稱的來源,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在其《河山集》中指出:東漢班固的《兩都賦》乃秦嶺名稱的最早出典。也就是說,到了東漢時期,秦嶺才被稱作“秦嶺”,目前能看到“秦嶺”一名最早典籍的來源,正是東漢班固的《兩都賦》。
《兩都賦》分《西都賦》《東都賦》兩篇。據班固自序,自東漢建都洛陽后,“西土耆老”希望仍以長安為都,因作此賦以駁之。正是在《兩都賦》中,班固首次用“秦嶺”取代了“南山”和“終南山”。其中,《西都賦》中有“睎秦嶺,睋北阜”之語,《東都賦》中有“秦嶺九嵕,涇渭之川”。
“秦嶺”中的王朝地理學
為什么是在東漢時期出現了“秦嶺”名稱?高從宜認為,這涉及到的是北大唐曉峰教授所言的“王朝地理學”問題。而到了班固寫作《兩都賦》的東漢,情況就不同了。東漢建都洛陽,再用南山來指稱主要橫亙在陜西的巨大山脈,既不直觀明確也不客觀,于是出現了“秦嶺”的專屬名稱。
高從宜同時認為,從王朝地理角度講,這其實對秦嶺是一種貶低。從都城洛陽看“秦嶺”,其地位遠遠低于以長安為國都時期的“南山”“終南山”。《西都賦》中長安客人的角色直觀地表明:無論是個人心理還是歷史地望、政治地理,秦嶺都被嚴重邊緣化、距離化了:秦嶺不再是國都南山,而成為“秦朝之嶺”“秦地之嶺”“秦人之嶺”。
另外,相比山來說,嶺也要低矮很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山上可行謂之嶺。”但秦嶺這座山,高大險峻,氣象萬千,古代穿行異常艱難!秲啥假x》中的“東都主人”卻是帶貶而反問:“秦嶺九嵕,涇渭之川,曷若四瀆五岳,帶河溯洛,圖書之淵?”因之,用“秦”和“嶺”來取代“南山”“終南”,是班固站在當朝國都洛陽的至尊立場,從王朝地理學角度對秦嶺形象的貶低。
到了隋唐重新建都關中時,“秦嶺”之名已經廣為人知,詩人寫詩時也已較多使用,如韓愈的“云橫秦嶺家何在”、孟浩然的“試登秦嶺望秦川”等。高從宜認為,唐詩中用“秦嶺”之名,一般是消沉、否定的悲觀意境;而用“南山”“終南山”一般是昂揚、肯定的樂觀意境。一樣的地理實體,不同的名稱對應著不同的精神意緒。
在整部《漢書》中,班固所寫的秦嶺和司馬遷一樣也都用“南山”或“終南”,“秦嶺”一名從未出現。在《漢書·地理志》及《終南山賦》中,班固所呈現的還都是“南山”的正面國脈形象,而在《兩都賦》中,則有意用了“秦”和“嶺”的負面貶損形態。
既然“秦嶺”的得名源于東漢班固,司馬遷在稱呼秦嶺時還用南山,那么有無可能司馬遷說過“南山,天下之大阻”這樣的話?
高從宜說,《史記》中也同樣找不出,反倒又是在班固的《漢書·東方朔列傳》中出現了類似之語“夫南山,天下之阻也”。
因此,高從宜告訴筆者,“秦嶺”一名和“南山,天下之阻”,都最早出于東漢的班固。今日流行的所謂“秦嶺,天下之大阻”,可能是從班固的“秦嶺”一名和“夫南山,天下之阻也”衍生而來。
“謬論”源于清初顧祖禹
對“司馬遷說”“秦嶺,天下之大阻”說法的來歷,高從宜也做過一番考證,可以追溯到清代毛鳳枝的《南山谷口考》,而《南山谷口考》引用的源頭則是清初學者顧祖禹。
三秦出版社編審李郁也找到了一處出處清乾隆朝陜西巡撫畢沅編著的《關中盛跡圖志》。李郁指出,畢沅也是引用清初顧祖禹的觀點卻未詳加考證。
高從宜認為,《南山谷口考》和《關中盛跡圖志》都指向顧祖禹,是顧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最早寫出“秦嶺,天下之大阻”,并將其安在了司馬遷和《史記》頭上,但兩書都沒有詳加考證就沿續引用。后來很多人也不考證辨別,繼續沿用。
□黃博
責任編輯:胡睿林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