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記錄了大觀園中祭花神的場景:“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里繡帶飄搖,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芒種》創刊號
方云還提到,“有兩本很知名的雜志,一是《芒種》,一是《收獲》,這都與筆耕相關。”《芒種》雜志誕生于1935年的中國,雖然北望已見狼煙升起,文壇亦是陰霾籠罩,但日益加劇的民族危機,激烈、復雜的思想交鋒,對于文學來說,倒不失為一個耕耘播種的節氣。《芒種》1935年3月5日在上海創刊,由徐懋庸、曹聚仁主編。創刊號的封面上,一幅木刻“牛耕圖”,更能說明編者辦刊思想,柳枝低垂,農夫趕牛犁田,“表示接近農民生活,也含著勤勞耕作了待秋收之意”。以“芒種”為名,大概也寄托了主編者的希冀,“雖然收獲未可逆料,但在耕耘的季節,地之子總要辛勤耕耘的,刊物封面上的牛耕圖就是形象的表征。”
《芒種》先由上海群眾雜志發行,第一卷第九期起由北新書局發行,同年10月5日出至第二卷第一期停刊,共出十三期。
“芒種是個特殊的節氣,包含著收獲和播種兩種信息。”方云說。作為一個反映物候的季節,在民間芒種充滿緊迫感,但也因此衍生出豐富含義,成為我們歌頌耕耘、歌頌收獲的季節。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