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由企業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用,卻不按時繳納,把繳費責任轉嫁給職工。咸陽一職工胡俊清與單位由此打起了官司,由仲裁打到一審,再打到終審,企業連連敗北。
胡俊清1970年10月參加工作,1985年調入咸陽聯合聯運有限公司,先后擔任該公司業務科長、火車站營業部主任。1996年上半年該公司貨運部與火車站營業部合并,同年8月份,胡俊清被安排下崗。下崗后,公司把胡俊清的養老保險繳納到1999年。2000年1月以后,公司未給胡俊清繳納養老保險,他本人亦未繳個人應繳納的部分,單位參加醫療保險也未給胡俊清辦理參保手續。
胡俊清認為,自己下崗以及不給繳納養老保險是單位在打擊報復自己,因為自己在1995年曾向有關部門舉報過單位領導。胡俊清曾多次找單位要求補繳社會保險,但一直沒有回音。于是,胡俊清向咸陽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申訴。
聯運有限公司認為,胡俊清自1996年起就不在原工作崗位上班,按公司的規定其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單位應繳部分和個人應繳部分應全部由本人承擔。公司還認為,胡俊清不在原工作崗位上班后,不與單位主動聯系,連勞動合同都沒簽訂,而是采取了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與企業較勁,影響了企業的工作秩序。
據仲裁委查實,2000年1月至2001年3月底,咸陽市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按“三三制”分擔,其養老、失業保險費基數為218.55元,月養老、失業保險金單位應繳部分為43.70元和5.46元,個人繳納部分為10.70元和2.20元,醫療門診費每月15元。2001年4月起,按照《陜西省下崗失業人員基本生活保障暫行辦法》規定,下崗失業人員個人不再繳納養老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從2003年6月起,個人還不再繳納2%的醫療保險費。
仲裁委審理認為,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發生變化,對于富余人員可以安排下崗。對于下崗職工,根據法律規定用人單位應與其簽訂勞動合同,并保證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待遇和社會保險權利。因被訴人的原因使得申訴人沒有享受政府和企業對下崗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津貼,應承擔責任。故被訴人應為申訴人補繳社會保險。仲裁委裁決:聯運有限公司為胡俊清接續2000年元月至2003年8月期間的養老、失業、醫療保險手續,補繳養老保險費2793.18元、失業保險費352.88元、醫療保險費1260.09元。胡俊清向聯運有限公司繳納個人部分的養老保險費160.50元、失業保險費33元、醫療保險費271.78元。從2003年9月起,納入正常繳費;聯運有限公司支付胡俊清2000年元月至3月期間的醫療門診費225元;補繳社會保險時,應繳納的利息及滯納金,由經辦機構核定,費用由聯運有限公司承擔。
該公司對此裁決不服,向咸陽市秦都區人民法院起訴。區法院經審理后,做出了與仲裁委裁決相一致的判決。聯運有限公司繼續向咸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今年4月8日,市中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至此,這起并不復雜的社會保險爭議案件應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了,可是聯運有限公司卻遲遲不執行法院判決。胡俊清表示,公司如果再不執行判決的話,他將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有關人士指出,當前社會保險爭議案件呈上升趨勢,尤其是用人單位讓勞動者承擔單位應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用,不僅損害了勞動者的切身利益,也對社會保險基金帶來風險,影響到社保體系的良性循環。而此案的審判結果表明,企業必須依法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用,否則,必將受到法律的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