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中學生小徐癡迷游戲
他用母親的身份證信息
進行了實名認證,在游戲期間
小徐趁母親不注意
用母親的微信購買了多件游戲道具
總共花費了近5000元
小徐母親將收款方告上法庭
要求兩公司退還小徐所充值金額
并按照三倍責任賠償其一萬四千余元
據悉,小徐在11歲時就曾用母親手機
在多款游戲中充值過一萬余元
后經訴訟獲得了全額退款
一審法院審理后認為
小徐主動繞開防沉迷系統
其監護人未嚴格引導管理未成年人上網行為
是充值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
此外,小徐此前已發生過大額充值行為
并多次偷用母親微信轉賬進行游戲消費
說明其監護人在教育引導小徐
理性上網方面存在不足
對于充值行為的發生存在主要過錯
一審法院酌定二被告公司
退還小徐已消費的充值款2000元
駁回原告其他訴訟請求
小徐及其母親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北京四中院二審認為
小徐及其母親主張返還充值款項
指向的是充值行為的無效
而該充值行為得以實現的最根本原因
是其監護人對自身手機設備、微信賬號和支付密碼
未盡到及時監管義務
最終,二審維持原判,駁回上訴
目前該案二審判決已生效
網友有話說
@Th*****ds:一而再再而三的支付,家長難道毫無察覺嗎?
@陳*****er:現在的孩子也太難管了,居然都知道繞過未成年人監管了
@夏*****然涼:都以為起訴了就能全額退,家長思想上松懈了
@叮*****心:家長還是要肩負起監管責任
法官說法
當前,在網游防沉迷實名認證模式下,仍有不少未成年人通過冒用身份、租號等方式積極追求繞過防沉迷機制。當未成年人未經監護人同意進行游戲充值時,對于其中超過與未成年人年齡、智力相適應的部分,監護人可以主張退回充值金額,不少家長因此得以挽回一些損失。
不過,法律的保護與網絡平臺針對未成年人充值退款的便捷不能成為家長忽視自身監管職責的借口。《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七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的引導和監督,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時間,有效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可見,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是監護人的法定職責。
網絡游戲、消費行為均需從用戶掌握的終端設備發起。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網絡活動的安排,對終端設備、網絡賬號、支付工具的管理,是引導未成年人科學上網、預防沉迷網絡和非理性消費的重要環節。該案中,小徐的家長認為責任僅在于網絡平臺和游戲方的實名認證技術漏洞,卻忽視了自身對手機設備、支付密碼等疏于管理這一問題,且在類似事件此前已經發生過的情況下,繼續怠于履行對未成年人用網的管理職責。
法官提示,在幫助孩子正確用網、養成健康游戲行為的過程中,家長始終是第一責任人。縱然事后監護人可以依法申請退款,但切莫對“未成年人游戲充值退款機制”產生依賴。要想切實解決孩子的游戲沉迷問題,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和監督。
極目新聞綜合人民法院報(作者:劉津寧)、網友評論等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