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報很辛苦,辦報要“頂天立地”
陜西工人報社社長、總編輯 王琴茹
今天是第24個記者節,此刻我的心情格外高興和復雜,高興的是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能與在座的各位領導同仁匯聚一堂,慶祝我們自己的節日;復雜的是再過三個月我就到退休年齡了,職業生涯將畫上句號,開始進入嶄新的退休生活。
通過在報社這幾年的工作經歷,我深深地感覺到,做一名記者、一名文字工作者的不易和壓力。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人民日報社原社長楊振武曾講的:“辦報很辛苦,辦報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吃透中央精神,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局;立地,就是要貼近實際,緊接地氣。”
報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省總工會黨組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全體職工團結一心,奮勇創新,銳意進取,各項事業都邁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報紙從周五報改為日報,推動歷史報紙數字化、陜工報APP的開發,報、網、端全媒體時代的媒體云已具雛形;2023年6月,報社黨支部被省直機關工委評為2022年度五星級黨支部;2019、2021、2022年三年,報社獲得省總考核優秀單位;報紙發行量從6.5萬份已經增長到了目前的8.5萬份,報社影響力不斷擴大。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在陜西工會十五大、中國工會十八大等重要節點的新聞報道中書寫榜樣事跡,唱響奮進凱歌,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稿件、照片、視頻,把陜西工會的聲音傳遞到了廣大職工之中。
作為黨和職工群眾信賴的新聞工作者,我們一路不斷前行。剛才在看記者節的宣傳片時,一個個畫面、一張張熟悉的面孔,讓我腦海里像過電影一樣,與大家相遇相知相伴一路走來。說到這些,我更要感謝給予我支持的省總領導班子,我深知沒有他們的支持,也不會有我們的今天。
當然,每份成績的取得和報社同仁的辛勤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向常年奮戰在新聞一線的同志們致以深深的敬意!我愿與大家一起,時刻謹記一名工會新聞人的初心使命。我們要牢記:做真人、說真話、干真事,拿出真本事,講出好故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宣傳闡釋黨的創新理論,努力創作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積極傳播黨的聲音、工會的聲音、職工的聲音。用生動的筆觸、鮮活的鏡頭,擔負起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使命職責,謳歌我們工會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擔當作為,為全省工會新聞宣傳工作貢獻我們的力量。
最后,預祝各位同仁們:你們在等待破繭而出的日子里,不要著急、不要沮喪,學會把一些事情放在更長的時間維度里去審視。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會在自己的成長中刻下印記,去認真對待每一件正在做的事情,終將遇到那個更美好、更開闊的自己。
無悔過去 奮斗未來
編輯部主任 楊志勇
光陰荏苒,至今我有了30多年的新聞采寫經歷,20多年的職業經歷,今天在報社和同仁的榮光里,讓我想起一些往事,盡管我一直很努力,也有一些小成績、小榮譽,可是曾經被人瞧不起,有人甚至不屑地對我說過:“你一個陜工報的小報記者,再努力、再蹦跶,能干啥?稿子寫得再好,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直到這一件轟動的事情發生后——
2015年六七月,我頂著連續多日的似火驕陽,奔走在安康瀛湖鎮天柱山村的溝、梁、峁、嶺等地的農家院落,穿梭在漢江兩岸城鄉的機關、學校、企業等單位,采訪熟悉全國勞模張明俊事跡的干部群眾。因為工作節奏緊張,加之睡眠嚴重不足,采訪期間風塵仆仆、汗流浹背不說,還經常流鼻血,但我堅持采訪不停止。第一篇12000多字的通訊《大愛鑄就秦巴魂》見報后,迅速在全省產生強烈反響。
隨后,我又繼續采寫做連續報道,累計采寫通訊、消息、言論等相關稿件40多篇6萬多字,其中涉及的采訪人物200多位,講述了張明俊100多個方面的故事,并在全省引起宣傳報道張明俊事跡熱潮。張明俊先后被省委、省總工會分別樹立為全省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全省工會干部和職工群眾學習的榜樣。我和我的作品先后獲得宣傳陜西工會突出貢獻獎、陜西日報年度新聞一等獎等多項榮譽。我也因此讓業界和同行刮目相看。
后來,我運用報道張明俊積累的經驗,成功采訪報道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漢中佛坪縣總工會原常務副主席余劍事跡,一個多月時間,采寫相關稿件20多篇4萬多字。
再后來,我在駐村扶貧工作中,發揚新聞人刀下見菜、求真務實的雷厲風行作風,幫扶群眾脫貧致富和全村改變面貌,在連續三年被評選為省、市、區優秀駐村干部的同時,積極發揮新聞記者善于采寫的優勢,寫作的扶貧札記《追尋初心》,講述了干部群眾脫貧攻堅88個故事,此書先后獲得第三屆絲路散文獎、全國農家書屋重點推薦書目、入圍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等多項榮譽與支持。
當初有人說,一個小記者駐村能干啥,我再次用事實給予了有力回答:只要努力干出成績,即使平臺再小,但是個人的價值不小,報紙的影響力不小。
從幫扶村回到報社,與同事們一起,為了編輯出版好每期報紙,每天都深深陷入在文字工匠工作中,也為了干出一手漂亮活兒,多少次,冒著驕陽上班,迎著朝霞下班;多少次,回家的路上,踏著夜露,披著月光;多少次,上班不一定是最早的那一個,但下班經常是最晚的那一個;還有多少個風雨之夜、飄雪之夜,孤身走在夜半回家的路上……因此,我常常感受到,辦好一張報紙是眾人之力,從一字之師做起,就是能力,就是作為,就是貢獻。
此刻回首,無悔過去的年華。
展望明天,奮斗未來,我的感悟是:只要堅持把職業當作事業,小舞臺一樣可以有大作為!
以螞蟻之力推動社會進步
新媒體部主任 邰榮軍
很榮幸能在記者節這樣的節日里,和大家分享我二十多年新聞從業的一些感想和經歷。
2000年我進入報社,如今已經二十多年了。二十多載的記者生涯告訴我,想要做一個記者,需要具備以下兩個能力:1、能夠從不同角度去認識一件事物,可能會有收獲。2、能夠做到不盲從、不偏狹、不人云亦云。做到以上兩條,才能做到客觀報道。
做記者難、做好記者更難。做好記者難的,不是翻山越嶺,不是熬夜寫稿,難的是,不僅要從紛繁復雜的事件當中,找尋出其中的是非曲直,還要能夠面對冷遇、白眼、訓斥,威脅、甚至暴力。
記得曾經寫維權或者調查類報道,寫一篇報道往往需要搜集大量證據,有些是人證,有些是物證,有些是法律依據。有時候,有些報道僅采訪動輒就幾個月,光復印的證據可能就有幾百頁。因為你必須保證你寫的文章里的每一句話都有出處,都有依據。有些反映問題的人,只給你說對他有利的。而你就要從大量的證據當中辨別,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否則,就有可能報道失實。有人說,沒想到做記者跟做律師一樣。
作為一名記者,為職工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是會有所回報,這種回報有時候用金錢買不來的。記得有一次,我報道戶縣塑料廠因破產而斷繳100多名職工社保的事件,當時案件已到了法院,職工代表希望報社記者能到法院旁聽。職工用摩托車把我接到法院,當我走進法庭時,不知道誰喊了句“陜工報的記者到了”,頓時,全場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那一刻,作為一名工人報記者的我,百感交集。后來,這件案子在本報的關注下得以順利解決,那些職工也實現了他們的心愿。在以后幾年當中,每年除夕,我都會接到一名無名職工的電話問候。這也許就是記者辦好事的回報吧。
當媒體進入互聯網時代,作為陜工報,依然沒有忘記為職工說話,為勞動者維權。我們在陜工網創辦了職工留言板(也叫職工呼聲),職工有問題,可以通過手機,很方便地在留言板留言,我們會通過采訪、函詢、曝光等形式,用媒體的力量協調各方,幫助職工解決問題。目前,解決職工各類問題200余件。在這些問題當中,有小區垃圾無人處理問題;有環衛工被打無人管的問題,還有員工離職企業扣押證件不還的問題,其中幫助討要工資20余萬元。當然,我們的媒體并非無所不能,其實在我們接到的留言當中,還有一些是我們經過各方協調依然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灞橋一棟爛尾樓近10年無人管;渭南多家醫院、涉及幾百人,給醫護人員不交社保的問題;韓城一環衛工工亡無法認定工傷的問題,至今都無法解決。
社會的進步需要所有人的努力,作為一名工人報的記者,更有這樣的使命和責任。這也是報社創辦職工留言板的初衷,為職工做好事、做實事不是為了讓職工記住我們。而是,希望辦這一件件事情,就像一只只螞蟻一樣,為社會的進步加一把力。
最后,在記者節這個特殊的日子,將南方周末的一句話分享給大家:“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謳歌勞動者 點贊逆行者
記者部主任 薛生貴
今天,我分享的是平凡人的勵志故事。
她,安康人,圓臉、嬌小,初中學歷。29歲時,丈夫病逝負債40余萬元。為了還債、撫養孩子,擺過地攤、做過銷售、開過小餐館,最后干起了家政。7年時間,她還清債務,還成為行業翹楚——全國首位家政行業的技術能手。
1個月前,我跟隨中國工會十八大陜西代表團赴京開會期間,采訪了這位一線代表:安康市家政服務員王榮榮。
8年前,丈夫病逝。留給她30多萬元外債,還有10萬元銀行貸款。剛開始,她在安康當地打工,三四千元的收入與40多萬的外債相比,無異于杯水車薪。沒辦法,她來到西安打工做銷售,可6000多元的收入還是捉襟見肘,有時兜里的錢甚至不夠還銀行利息。2018年秋天,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得知當地人社部門開設家政服務員培訓班,貧困戶免費學習。“培訓不要一毛錢,待遇還不錯。”就這樣,王榮榮走上了父母眼里抬不起頭的家政服務員崗位。
培訓結束后,她滿懷信心準備上班,卻遭遇了路遙筆下孫少平攬工無人問津的尷尬。
在家政行業,特別是育嬰嫂、月嫂從業者年齡基本在45歲到55歲之間,32歲的王榮榮顯得有些另類,加上她一米五八的個子,嬌小的身材,前三個入戶服務都被客戶退單。在接到第四個入戶訂單時,她主動提出“你們可以試用我三天,不滿意我一分錢不要。”在交流中,我能從她的眼神里讀到“不服輸”的倔強勁。她說,育嬰嫂一個月能拿6000多元錢,為了還債,沒有退路!
能干好,要干好!
王榮榮有自己的兩把刷子:孩子、寶媽、老人、寶爸,她的特色是提供四種不同口感的飯菜。在服務孩子和寶媽方面,她還經常購買育兒、護理、新生兒心理學等網課學習,提升服務品質。
在一次入戶服務中,她偶然發現三個月大孩子頭部總向一邊傾斜,“斜頸!”她建議其家人到醫院檢查。果不其然,孩子左邊脖子有個硬塊,需要按摩治療,否則會歪脖。她主動承擔按摩任務,白天,孩子吃飽了按摩;晚上,孩子睡了也按摩。雙手得了腱鞘炎,還依舊堅持。她的舉動打動了客戶,對方一口氣續簽了半年合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她從育嬰嫂干起,短短兩年,成為安康市金牌月嫂,工資也突破了1萬元。
“家政服務不可懈怠,付出與收獲永遠成正比。”這是王榮榮的樸素哲學。2020年,在備考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時,為了做好20分鐘限時烤制牛肉餅選題,她連續20多天6點起床,騎著電動車到早點市場現場學習。“他們面軟,輕松一揪,拍兩下就扁了。再一拉,順手包餡滾圈,翻過來,再拍兩下就上鍋煎烤,沒有一個多余動作。”那些天,她每天觀摩一個多小時,然后到單位上班實踐。最后,終于把制作時間控制在19分鐘內。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王榮榮在全國38名選手中脫穎而出。
奪冠之后,全國首個家政行業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紛至沓來,省市兩級20萬元獎勵解了燃眉之急,緩解了還貸壓力。去年底,她終于還清了債務,又開始新的職業規劃:家政培訓講師。
這就是王榮榮的故事。
在第24個記者節,為什么選擇王榮榮這個平凡人的平凡事?這幾天,我反復問自己要不要更換選題,最后我還是堅持初衷。
只因為勞動是人類的命運!
只因為我們是為勞動者鼓與呼的媒體!
只因為我們的基因里埋藏著講好勞動者故事的片段……
為了心中那束光
新媒體部編輯 徐飛
在我的記憶里,第一次聽到“記者”這個名詞的時候,是朦朧的。也許是小時候在電視上翻找動畫片時劃過的“本臺記者報道”;也許是無聊時翻看報紙瞥到的“本報記者某某”。但記憶中,它就是一個奔忙的職業,在每一處有新聞的地方遍布腳步,在每一個事件的現場留下鏡頭和文字。
而在兩個月前,我也走進了報社的大門,成為陜西工人報社的一員、也成了一名光榮的媒體工作者。
在來到這里之前,我的朋友、同事們都不解地問我,你在現在的企業不好嗎?為什么要到一個媒體行業呢?
確實,在媒介融合、紙媒轉型的當下,我看到過無數人在網絡上發問:你為什么當記者?有人說,是為了養家糊口。是的,勤奮的記者可以有一份優厚的報酬。但是僅僅為了養家糊口,怎么會有人心甘情愿地放棄睡眠、放棄雙休、放棄節假日里和家人的團聚呢?如果不是因為熱愛,又怎么會有人頂著惡劣的天氣、生命的威脅沖鋒在一線呢?
求學期間悶熱的教室里,我聆聽了前輩一則則震懾人心的報道: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湯計先生,為洗刷“呼格案”的冤屈,不顧反對和威脅,連續數年先后用五份內參和多篇報道,讓受害者得到了應有的清白;其他報社的前輩,趕赴云南邊境,連續數月和當地邊防戰士日夜奮戰,才終于向人們展示了我國邊境禁毒工作的光輝成果……正是這一件件有血有肉的親身經歷,告訴我新聞不只是課本中邵飄萍、林白水等先輩報人的“鐵肩擔道義,辣筆著文章”,更是每一位媒體工作者為心中那份熱愛和理想的無畏付出。他們用自己的故事,在我剛剛打開新聞學這扇大門的時候,在我心中撒下了報道社會百態的種子。
現在,我作為一名新媒體編輯,在報社里日復一日地工作。編輯是一個要求細心和耐心的職業,往往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我好像并沒有實現自己上學時深入一線、報道真相的心愿。
在剛開始工作的一段時間,我也對自己的工作產生過懷疑,我也曾經問過自己,我每天工作的意義究竟體現在了哪里?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地發現了這個職業的奧妙。在這個信息紛雜的時代,每天有太多的新聞充斥在我們的眼前,甚至讓人無暇分辨其中價值。而我的記者同事們,他們每天奔走在三秦大地的角角落落,用手中的紙筆和鏡頭,記錄著為新時代默默貢獻力量的工人勞模和先進集體。如果,我能夠通過自己運營的平臺,讓同事們的采訪成果在網絡中得到傳播,讓無數個工人辛勤勞動的結晶被更多人了解,這不正是自己作為媒體人的價值所在嗎?
現在,我在自己的工位上每日用心耕作。因為我知道,作為一名媒體工作者,我有幸能夠用媒體的力量,宣傳各行各業的先進典型;用專業的渠道,貫徹服務三工的理念;用自己的聲音,傳遞記者這個職業真正的價值!
最接近黎明的人
編輯部主任 章琦
2023年10月18日晚10時,初冬的西安蓮湖路沒有了往日的喧囂,但西北二路這座上了年歲的蘇式樓四層,依舊燈火通明。
熟悉的人都知道,改日報后,這里就亮起了長明燈。
忙里抽空,我起身看了一眼躺在沙發上發著高燒的女兒。默默在心里說,不要慌,不要急。責任感戰勝了負疚感,心里的煎熬只能暗自承受。
在編輯部,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萬不得已,誰會選擇將年幼的孩子帶到單位,陪著自己熬夜。
也許,在很多人眼中,編輯是一份悠閑的工作。
——在朋友眼中,我的工作很愜意,早上打電話一般都是在睡覺,羨慕我能睡到中午自然醒;
——在外人眼中,我的工作很輕松,可能最大的考驗就是要“坐得住”;
——在鄰居眼中,沒見過我上班,也沒見過我下班。一大早,著急忙慌上班的鄰居,在樓下碰見我回家,總羨慕嫉妒恨地說:“這么早就鍛煉回來了?”
俗話說,鞋子大小,只有腳知道。
二十余年的從業經歷告訴我,編輯絕對是腦力勞動中的體力勞動、體力勞動中的腦力勞動!尤其是夜班編輯,跟加班熬夜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加班熬夜可能是一天、一陣子。夜班編輯,那可是常年累月呀!
每個編輯在光鮮亮麗外表的背后,都有一個千瘡百孔的靈魂。正如我,早已不是熬了一夜后,依舊能活力十足的精神小伙。選擇了編輯這個職業,就是選擇了和窗外的浮華絕緣,就是選擇了一條為他人作嫁的新聞路。
省人大副主任應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內蒙應為內蒙古,工會主席是選出來的不是任命的,渭城區是咸陽的不是渭南的,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但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編輯工作中要注意的事項不但多如牛毛,而且內容龐雜。只有煉就一雙火眼金睛,才能去偽存真、明辨是非。
常年下來,這樣的工作特性,讓編輯部的人或多或少都得上了強迫癥。
我常在部門說“沒有強迫癥的編輯不是一名好編輯”,每次簽完版,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會不自覺地想,標題有沒有歧義?日期對不對?領導名字職務是否準確?錯別字改了沒?……以至于現在,我必須把小樣打印一份拿回家,無論回家多晚,都得再看上一遍。
自打當了編輯,多少次夢回版面;晚上手機不敢靜音;上夜班后,就沒吃過早飯;泡面、火腿腸絕對是靈魂伴侶;編輯當時間長了,朋友圈越來越小,親人聚會一個都趕不上。還有逃不掉的強迫癥、頸椎病……
在新華社微信用戶群,一位省級黨報夜班編輯的話深深打動了我。在等待一篇重要稿件、需要和人民日報對版時,他詼諧地在群里說:“那時,我還沒有熬夜的資格。”
我相信,這絕對是驕傲至極的話語,代表著一名編輯從懵懂到成熟,從職場小白到業務骨干。一名優秀的編輯就是這樣熬出來的。
如果問我,后悔當夜班編輯嗎?回答是“從不”——因為陜工報是家,我甘當那個最接近黎明的人,干良心活,做干凈人,為了這個家再苦再累也值得!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劉強 攝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