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9 年前,我的稿子開始得到陜工報的認可,從此源源不斷地發表在報紙上。成就了我的每一次進步,也影響了我的人生,是我一生的財富。今天,我再次成為陜工報通訊員大軍中的一員,希望繼續為報紙的發展發揮自己的余熱!”4 月1 6日上午,本報2 0 2 1 年第一期通訊員培訓班結業儀式上,常繼明異常激動地說道。
“內容為王,是我的幸運”
1 9 8 2 年,剛剛畢業的常繼明被分配至漢中市棉織廠當會計。作為車間里唯一的一份報紙,常繼明漸漸地與《陜西工人報》相識相知,開始把自己在工廠的所見所聞以詩歌、散文或者消息的形式向報紙投稿,并以姓氏“常”拆開的“尚巾”為筆名開始了與報紙的不見面交流。
那時,常繼明的稿件每次都會歷經精心抄寫郵出被陜工報編輯修改郵回再重新抄寫郵出的反復過程,雖然時間長達半個月甚至更久才能發表出來,但他依然備受鼓舞。
如此反復四五次后,常繼明和報紙越來越有默契,稿件逐漸一次性“到位”,不再“周折”。
與此同時,常繼明一個月稿費能拿到五六元,可以管得住自己的一個月生活費。要知道那時,他一個月工資才3 4 元,大米一斤1毛,一個饅頭才5 分錢。
“看老常的文章又上報紙了!”每每聽到車間里工友羨慕的議論聲,像個“小明星”似的常繼明總是激情滿滿。
“別說當時,截至本次培訓班前,我不認識報社任何一位編輯或記者,甚至書信中未多過一句稿件外的問候語。”回憶這么多年來與本報打交道的“竅門”,常繼明感慨萬千地說,“這是我的幸運,多虧了陜工報‘內容為王’的辦報宗旨!”
“老師敬業,讓我銘記一生”
1 9 8 4 年5 月份的一次獲獎,讓常繼明銘記一生。
“你是不是筆名叫尚巾,有一篇《早晨,我拉響汽笛》的稿件發表在了《陜西工人報》四版上?”一位比常繼明大不了五六歲的年輕老師,一找到他就這樣問。
那次,常繼明等三位漢中市一線工人作者被這位陜工報年輕老師叫在一起,集中發放了他親自帶過去的榮譽證書和搪瓷系列獎品,簡單到沒喝一口茶水便從三人身邊消失。“我們3 個人,一個在漢中東,一個手表廠的在漢中西,隔了五六公里,還有一個機械廠的在南鄭的深山里,有十幾公里遠。那個年代,沒有公交,沒有電話……我實在難以想象,這位報社前輩是如何把獎品帶到漢中,又是如何逐一找到我們的。”常繼明說;貞涀尦@^明興奮,也讓他感到遺憾和尷尬。那次時間太短,他說幾個人都處于興奮中,對榮譽證書和獎品愛不釋手,誰都沒留意到陜工報專門來漢中頒獎的老師是何時走的,也沒記住他的姓名甚至長相。“這是我寫稿投稿3 9 年來,唯一一次因稿件而獲得的榮譽證書和獎品,當年報社獎勵的搪瓷果盤和糖盒我舍不得用,一直珍藏到現在。”拿著落款“陜西工人報社1 9 8 4 年5 月”的榮譽證書和依舊嶄新且看起來時髦的西安人民搪瓷廠駱駝牌搪瓷果盤,常繼明滿是感嘆,“陜工報那位不知道姓名甚至想不起長相的老師的敬業精神,讓我銘記一生。”
“再次鼓舞,我將永遠守護”
本報2 0 2 1 年第一期培訓班在漢中舉辦前夕,一場不期而遇的相逢再次鼓舞了這位老通訊員的心。
4 月初,在漢中紫晶商務酒店吃飯的本報工作人員,吃飯期間還在不停地對接采風點細節的工作作風,引起了該店總經理常繼明的關注。得知是陜工報的工作人員,常繼明再次受到感染和鼓舞。
“陜工報人的工作作風多年來一如既往,值得我和我的員工尊敬和學習!”常繼明感嘆道。
由此,近4 0 年再未與任何一位陜工報人打過交道的“常巾”,近日出現在了本報2 0 2 1年第一期通訊員培訓班上……
如今,他已是漢中市唯一一家疫情防控隔離酒店的總經理,每天要應對這樣或那樣的事情,但他堅稱要做本報永遠的通訊員。
“陜工報人做人做事的風格一直鼓舞著我,不管職業如何變化,我將永遠守護陜工報,做報紙最鐵桿的粉絲!”拿到嶄新的《陜西工人報》通訊員證的常繼明如是說。
(本報記者 王何軍)
責任編輯:寧黛艷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