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頭苦干不為名
“霍偉在爐子里正忙,沒時間接受采訪,讓你們采訪其他人。”在延安石化廠動力車間,一位女職工向記者表示歉意。“拼命三郎”,真可謂名不虛傳。
在循環硫化床鍋爐操作樓,風機發出的巨大噪音讓人耳膜很是不適,繞過粗壯的管網,沿著鋼板樓梯臺階而上,在鍋爐零米層,工友指著一個直徑約40厘米洞口說:“霍偉就在里面干活。”并附在洞口大聲喊:“霍偉,快出來,有人想見你”。強大好奇心驅使記者靠近洞口,向里窺視,安全帽幾次碰壁,臉幾乎貼著墻體才勉強將上半身擠進洞口。暗黃燈光下,一位身著深色工裝,打著手電的小伙子正在仔細檢查爐壁上的返料口,看到記者在張望,霍偉笑著說:“我馬上出來。”
不是親眼所見穿著連體衣、滿身沙塵、一米八五的霍偉站在面前,真無法想象他怎樣從洞中爬出來。“風帽和護風板有些磨損,正在進行爐壁打磨修復,估計趕11點左右完工。”霍偉拭去汗珠靦腆地笑著說,“這里太吵,說話費勁,先去辦公室,我一會就到。”
技術“大拿”閑不了
今年35歲的霍偉,畢業于西安工業學院,2008年延安石油化工廠籌建之時從延安煉油廠抽調過來,在動力車間技術員崗位一干就是8年。回想起建廠初期那段日子,他記憶猶新。
在裝置調試階段,技術員短缺,人員配置不到位,手機必須24小時開機,每天電話不斷,不是爐子這里出現故障,就是風機那里發現問題,忙得腳打后腦勺。工友杜小寶說:“在一次檢修中,霍偉勞累過度,腳下一滑,膝蓋重重地磕在鋼板臺階上,鮮血頓時從褲腿向外滲……看著他一瘸一拐仍然堅持工作,領導讓休息幾天,但他卻說:‘磕破一點皮,過兩天就沒事了’。”
另一工友搶著說:“霍偉婚假也只短短休了三天,但就那三天時間里,我們遇到處理不了的問題,還是要及時打電話向他求教。”
工作無小事重在勇擔當
2009年,由于兒子出生時嚴重缺氧,幾乎常年在西安治療。一邊是體弱多病、天天打針吃藥的兒子,一邊是剛剛開起來、運行不穩定的循環硫化裝置,霍偉權衡再三,只得將照看兒子的“小事”交給母親和妻子,自己每天圍著“比兒子更重要”的鍋爐進行檢查維修。
一天,兩臺冷渣器同時出現故障,要不及時搶修,全廠主要裝置就得停產,如果停機處理,檢修人員雖然能脫離超高溫蒸烤,但是廠里要遭受重大損失。兩者權衡取其輕。霍偉和同事們兵分兩路,一組在距離剛出爐溫度高達800-900攝氏度只有一米的地方,用鋼板擋住爐渣便開始搶修工作;另一組用架子車以最快速度向外運送爐渣。“現場溫度有多高?”“一會兒,架子車橡膠輪胎就烤焦了。”霍偉像在講別人的故事一樣平靜地說。
為了及時排除故障,作為主要技術員,霍偉三天三夜沒有離開硫化熱動力爐一步,當因冷卻管漏水導致爐渣成泥狀不能排除的問題得以解決之時,心中石頭才算落地,累得癱坐在地上。
鉆研新科技當好“診療師”
在霍偉辦公桌上,反扣著一本《鍋爐事故處理手冊》,上面密密麻麻標滿圈圈點點,身后的書架上整齊排列著《機械設計手冊》1-5等書籍。
看來動力車間“專家級”的霍偉仍在堅持“充電”。隨著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不斷積累,霍偉的技術也日趨爐火純青,其硫化熱動力爐系統維修時間間隔也在逐漸延長,即由建廠之初的一月維修一次,延長至三個月維修一次的國家標準。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多年的努力拼搏,使霍偉數次榮獲延長煉化公司、廠及車間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本報記者胡建宏通訊員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