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國際力量對比更趨于均衡發展,世界單極化格局和美國獨大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中國是世界多極化的主要推動者,而美國卻仍未擺脫其優越感和霸權思維,由此產生的中美模式碰撞同樣正在影響著世界。
后冷戰時代的中美模式:改革開放與逆全球化
在中國找到正確的發展道路、實現發展繁榮之前,曾遭受了許多苦難。 在東方巨獅從沉睡中醒來、選擇改革開放道路之前,經歷了貧窮、失敗、饑荒和混亂。冷戰的結束促使中國自省反思,卻使美國變得狂妄自大、盲目自信。為吸取前蘇聯模式的教訓,中國尋求建立一種同時兼具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優點的模式,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在維持國家主導性的同時,放寬了對自由市場和私營企業的限制。對美國來說,冷戰結束加強了美國優越性,使其深信美國模式對世界其他國的啟發和改造能力。
在冷戰結束后的幾十年內,中國的主流是“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中國元素與對外開放、國家宏觀調控與自由經濟的相互結合,以及中國模式與其他國家模式在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和諧共存。而美國主流則是“歷史的終結”和“美國化”,美國開始利用其軍事力量和軟實力,按照自己的設想以及“非友即敵”的對外政策來改變世界。對于不愿接受美國干預的國家而言,美國模式變成了一種壓迫。美國的自由變成許多國家眼中的霸權,它的所謂“安全觀”成為其他國家的噩夢。
在冷戰結束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國崛起”和“美國衰退”時常見諸于輿論中。在這兩個觀點的碰撞下,中美模式逐漸背道而馳,例如:中國與世界聯系日益密切,美國則走向孤立主義;中國呼吁促進貿易自由、全球化、投資和資本流動自由,美國則設置關稅壁壘,單方面挑起貿易戰,反對全球化,并利用國家權力干涉企業的投資與交易,不再遵守公平競爭的原則。我們從中發現,建立在自由基礎上的美國模式似乎開始自相矛盾。
實際上,美國模式和中國模式的行為差異,就像妄圖喝光海水之人與輕松泛海行舟之人的對比。面對充滿差異化的世界,擁有強大實力的美國像一個溺水者,不斷掙扎著從國際義務中逃脫出來,從全球化中撤退,并走向孤立主義。至于中國模式,則更像弄潮兒,面對海浪靈活應對,它總是能成功浮在水面。
美國正在自己設置的全球迷宮中打轉,尚未找到御海之道,卻致力于阻止其他乘風御浪的船只前進的步伐,這就是美國當今對華政策的隱喻。但是,美國忘記了,這些船只的行進并非只是自身努力的結果,同時也是在風浪推動下的大勢所趨。在冷戰時期,美國政策制定者說:“美國模式足以證明這是獲勝的最好方式”,而在現今的貿易戰中,中國領導人反復強調的是:“最重要的是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的確,美國仍然是最強大的國家,但它已經失去主動性,其政策只不過是對中國崛起的被動應對。
“中國特色”與“美國例外”的模式差異
隨著世界格局朝多極化發展,以及“中國崛起”和“美國衰退”論的盛行,有人開始好奇,中國是否會成為新的世界霸主?正確理解中國模式并將其與美國模式進行比較將有助于我們解答這一問題。
中美模式有三大主要區別,這些區別決定著中美各自的行為,以及它們與其他國家的關系。
第一,“中國特色”與“美國例外”,概念相近,但意思完全不同。中國的特色性與美國的例外性看似表達的是同一含義:與他者不同,模式獨特,但其實兩者有著完全相反的寓意。美國的例外性,是其認為自己優于其他社會與文化的表現。在一些美國人看來,美國的發展史是與眾不同的,它沒有經歷封建主義、社會主義思潮或納粹主義等現象,他們認為美國是人類自由的最后希望,肩負著捍衛和傳播自由的使命。而中國的特色,則是指中國模式吸收借鑒了中國歷史文化、社會傳統習俗和本國國情的特點。美國模式可能在美國取得成功,但并不適用于中國,因此,當美國人認為美國模式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全人類來說都是最優秀最合適的模式時,中國人則認為,世界上可以存在有許多不同的成功模式,而且將一種模式推廣到全世界的想法很有可能引起沖突與戰爭,因此,人類應該尋求實現不同模式間和平共存的辦法,而不是傳播某種特定模式。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美國模式的目標是擴張,而中國模式的宗旨則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并維護自身的特色。
第二,截然相反的國家安全觀。美國和中國的安全觀差別很大,甚至完全相反。美國模式的安全觀建立在“內部安全”的思想之上,美國人相信美國是“山巔之城”,因為他們的國家位于兩洋之間,鄰國又不具攻擊性。這讓美國人對自己的生命和財富都安全感十足。因此,美國一直致力于通過領土之外的軍事擴張,保衛全球霸主的地位。而中國的安全觀則建立在“外部威脅”之上,中國被許多強國和美國軍事基地所包圍,還受到內部分裂勢力的困擾。至于海洋,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海洋一直都是外國侵略者入侵中國的門戶。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十年間,由于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始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既要提防內部舊勢力的陰謀,又要防范外部勢力的侵略。即使是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后,中國也一直面臨著外部勢力干預和內部地區分裂主義的風險。因此,中國的安全觀可以總結為:擁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來抵御外部侵略,維護國家統一和現有資源。
第三,與世界各國的關系。熟知中國現代史的人會發現,每當中國內部更加安全穩定時,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就越好。中國并不想輸出中國模式,同時也不接受外國模式的施壓。當穩固內部安全和抵御外部威脅之間實現平衡之時,中國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與世界各國建立關系。中國不與任何國家或集團結盟,也不依靠軍事或意識形態聯盟來實現利益。因此,中國模式的運作形式是“定數+變數”,即國內要以中國特色為主,而合作方的價值觀可與其不同,在不同情況下,中國都可以與其他國家建立雙贏的合作關系。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如今與朝鮮、韓國、印度、巴基斯坦、沙特和伊朗都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中國是上海合作組織和金磚國家集團的重要成員,而這兩個組織都不是基于文化或意識形態的統一而建立起來的。因此,中國在實現自身的國際利益時,是以共同利益為基礎,而不是盟友關系。此外,“一帶一路”倡議所涉及的多樣文化和不同合作方式,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進行融合,反映出中國希望加強其國家合作共贏的利益,而并非圖謀擴張或者霸權。
相比之下,美國或西方模式則以“定數+定數”的形式與世界各國相處,它將自己標榜模范,妄圖使他國變成自己的復制品,并一概接受其價值觀。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西方模式訴諸于在共同利益、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的聯盟和規則,為了擴大自身模式的影響力并遏制其他不同的模式。從此聯盟產生霸權,使霸權成為實現自身利益的手段。
總而言之,中美模式在概念、價值觀、實現利益的方式以及與其他國家交往方式上都存在差異。正如鄧小平所言,“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中國模式已成為成功的典范,活力滿滿,極具現實意義,并能在國際合作領域實現共贏。至于重結盟和共同點的美國模式,能否繼續保持美國對世界的領導,能否與多樣化的世界和平共存發展,還是未知數。
(作者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現供職于人民網阿拉伯文頻道,實習生鄧緯琳編譯)
延伸閱讀: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