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老腰鼓隊員在窯洞前演出。吳靜心 攝
“九曲黃河秦嶺山,偉大復興向云端,鑼鼓聲聲迎盛世,跟著黨走大路寬……”6月14日,榆林市橫山區第九小學操場上,伴隨著喧天的鑼鼓,一群朝氣蓬勃的學生們斜挎腰鼓,手握鼓槌,彎腰跨步,騰跳蹦轉,一個個有模有樣,活力十足。
素有“塞北邊陲”之稱的橫山,是老腰鼓的正宗窩子,有“逢年必鬧,遇節必舞”的傳統,幾乎村村都有腰鼓隊,人人都能打腰鼓。
橫山老腰鼓是流行在陜北各地的一種“軍旅秧歌”“勝利腰鼓”“吉祥腰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橫山老腰鼓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其產生可追溯到明代中期。
仲夏時節的陜北大地,萬物豐茂,風光無限。在橫山區南塔便民服務中心張存有地村橫山老腰鼓基地,71歲的李成元正樂呵地接待著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老腰鼓愛好者。
李成元出生于腰鼓世家,父輩都是周邊赫赫有名的腰鼓高手。在父輩的熏陶下,他13歲就開始打腰鼓,練就了一身絕活,是橫山老腰鼓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橫山老腰鼓表演要求動作不僅要自然流暢,還要強勁有力,要把豪邁的那股勁兒打出來。”李成元表示,橫山老腰鼓有很多武術動作,所以打出來才會很有氣勢。年逾七旬的他,至今依然可以完成劈叉、高抬腿等高難度動作。
橫山老腰鼓以原生態的打法著稱,表演上通常以舞隊的形式出現,有單人打、雙人打、四人打、八人對打、群場打等。舞隊有傘頭、鼓子手、臘花、丑角組成。鼓子手動作矯健有力、威武豪放、自由灑脫,場面穿插頻繁。臘花含嗔帶羞、舞步輕盈,與鼓子手形成配對,眉目傳情,使整個舞隊表演更富有藝術感染力。
近年來,橫山區堅持傳承與保護并重,加大了橫山老腰鼓的研究和保護,組織專家學者對橫山腰鼓進行發掘、保護、扶持、整理工作,建立健全了傳承人譜系,并通過活態傳承方式,積極培育新時代橫山老腰鼓傳承人。
“橫山老腰鼓一定要打出氣勢,打出精氣神。”每隔一段時間,橫山老腰鼓傳承人曹閏茗便會走進榆林全市大中小學校園,除了為學生們現場表演,還耐心講解腰鼓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表演技巧,努力讓“非遺進校園”向“非遺在校園”轉變,讓孩子們從小浸潤在橫山老腰鼓的文化氛圍中。
“2018年起,學校將橫山老腰鼓納入課程體系,開設專門的腰鼓課程,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腰鼓的基本動作和表演技巧。”榆林市橫山區第九小學校長高娟介紹,目前,橫山老腰鼓隊員由開始的30人增加到80人,覆蓋了每個年級的學生。
腰鼓打起來,律動傳四方。如今,橫山老腰鼓已經走出陜西,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成為中國民間藝術的一張亮麗名片,也成為最富有時代氣息的群眾性歌舞活動,煥發出青春光彩。
□李潔 張哲浩 邊瑞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