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的鳳凰臺。
如今的鳳凰臺。
鳳凰臺是咸陽市區內一座歷史悠久且保存完好的高臺古建筑,被譽為“咸陽古城明珠”。這座建筑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臺位于咸陽市儀鳳西街北口,以狀似鳳凰、又以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簫引鳳而得名。《咸陽市志》和《咸陽市文物志》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擴建渭水驛舊城時在原北門城墻基礎上建臺立廟,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擴建縣城時保留下來。1928年,在臺上設圖書館,后改稱民眾教育館,1930年設聯保處,1938年設城關鎮公所,1947年中國共產黨設秘密電臺。1949年6月后在此設咸陽市人民政府、市總工會俱樂部、市圖書館。1988年對兩臺墩進行了加固維修,1992年初對現存3座殿進行了維修,1998年維修東邊臺墩,重修東殿。歷史上,鳳凰臺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登臨觀賞,留下了珍貴的詩文墨寶。如今,鳳凰臺是咸陽市遺存的重要標志性古建筑之一,成為人們參觀游覽的好去處。
鳳凰臺坐北面南,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東西50米,南北30米,臺基高6.1米,臺上大殿4座,臺下大殿2座,整個建筑群體呈現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以磚木結構為主,琉璃彩繪裝飾。臺墩兩側各有29級臺階,整體建筑形似鳳凰展翅,氣勢恢宏。目前臺上4座殿宇被改造成展廳,分別展示咸陽的歷史、弄玉吹簫的傳說、紅色電波的故事。臺前有石牌坊及24級臺階,兩旁有石欄桿、兩側各有一鐵鑄八棱六層塔(又叫鐵窖爐),俗稱鳳眼。石牌坊陳列著北周至清代(557-1911)的碑碣、石刻文物17件組,其中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鳳凰臺碑記》、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立《重修觀音殿記》、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咸陽知縣張枚題《登鳳凰臺詩》刻石較為著名。
相傳,鳳凰臺為秦穆公愛女弄玉吹簫引鳳處,在此誕生了許多典故,最為膾炙人口的便是“弄玉吹簫”的傳說。據西漢劉向的《列仙傳》記載:“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于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已。”這個絢麗縹緲的傳說引得無數文人墨客為此揮灑筆墨,爭作《蕭史曲》。有南朝宋文學家鮑照吟“蕭史愛少年,嬴女吝童顏”;有南北朝詩人江總詩云“弄玉秦家女,蕭史仙處童”;詩仙李白更在此潑墨數篇,歌《鳳臺曲》“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奏《鳳凰曲》“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寫盡瀟灑浪漫。宋代以后,還形成了“鳳凰臺上憶吹簫”的詞牌名,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纏綿悱惻、委婉含蓄;納蘭性德《鳳凰臺上憶吹簫·錦瑟何年》清冷傷懷、悲慨莫名,皆為傳世經典。
此后,唐代杜光庭《列仙傳拾遺》、宋李昉《太平廣記》對這個故事加以改編,增加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飛仙而去的記載,鳳凰臺也就成了后世“乘龍快婿”典故的起源地。
在革命戰爭時期,鳳凰臺也曾成為革命志士揮灑熱血、為民族解放而頑強斗爭的舞臺。1939年,中共中央在西安設立了西安情報處,共產黨員王超北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在西安建立了4個秘密電臺。1947年8月初,西安情報處第四秘密電臺遭到破壞,而此時陜北戰況十分緊急,急需敵軍情報。處長王超北意識到,只有盡快設立電臺,才可以挽救危機。隨后他利用地下黨員、國民黨咸陽十區專署電臺臺長雷光斗的電臺,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西安情報處第五秘密電臺。密臺先設在咸陽城東門的城隍廟,后又搬至咸陽鳳凰臺上,因為鳳凰臺是城區的制高點,站在臺上可俯視全城。從此,設在鳳凰臺上的這個密臺開始向中共中央發送情報。
王超北(化名黃潤生)意識到,與雷光斗頻繁接觸,難免會被人注意,這樣下去很不安全,于是便派興平籍女大學生、進步青年高秀芳來到咸陽,以“黃太太”的身份配合掩護第五密臺的工作,租住在易俗巷(今北平街)36號馮楊氏家里。高秀芳白天做家務,晚上開始緊張的工作。工作時,把放在夾層的火盆架里的密碼取出來,那本她經常翻閱的《三國演義》,實際上密寫著發報時用的各種呼號。
1948年4月的一天下午,雷光斗到高秀芳住處取電報,走到易俗巷口突然發現有個他認識的憲兵在巷口張望。雷光斗問他在這里干什么,憲兵悄聲說:“雷臺長,這巷子里可能有共產黨在活動,我在這里監視著,你可不能對外人講!”憲兵走后,雷光斗沒敢進巷子。很快王超北也得到匯報,遂指示電臺工作人員撤離咸陽,第五密臺就此中斷,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在解放戰爭時期,西安情報處第五密臺從1947年8月至1948年4月之間,共拍發重要情報近70份,為收復延安和宜川等戰役作出了特殊的貢獻。毛澤東曾說:“龐智(王超北曾用名)是個無名英雄。”周恩來評價說:“一年來你處軍事情報很好,對西北我軍幫助很大。”賀龍評價:“超北同志的一個情報,抵得戰場上的一個師。”□王羅旺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