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股市攪動不少股民的神經,更有人摩拳擦掌,準備攜款入市“沖浪”。
新黃河記者在裁判文書網上看到,在近期發布的判決書中,有人拿800萬元托人炒股,對方信誓旦旦還簽了保底協議,聲稱遇到賠錢的情況,立即補足800萬元!在損失了267萬元后法庭對峙時,才發現所謂的高級“操盤手”根本沒有證券從業資格。
針對該案,河南省獲嘉縣人民法院在出具判決書中直接寫明: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在訴狀中,該案的原告——女子鄧某經朋友認識了“80后”男子尚某,其稱自己具有豐富的證券投資經驗和龐大的業務市場,可幫助她通過證券投資獲得穩定收益。鄧某深信不疑,于2023年9月與尚某簽訂《托管協議》,約定鄧某向證券賬戶出資800萬元,委托尚某進行股票交易;為保證原告資金安全,尚某提供60萬元擔保金放賬外;尚某保證原告本金不受損失,如果賬戶虧損達到約定幅度,應補齊初始資金至800萬元;盈利時,五五分成。
上述合同簽訂后,鄧某依約向證券賬戶轉入800萬元,尚某向鄧某轉賬60萬元作為擔保金。合同履行過程中,多次出現虧損金額超過《托管協議》約定幅度的情形,但在鄧某催促之下尚某并未足額補齊資金,并稱實際由“90后”男子孫某操盤。之后,案涉證券賬戶持續虧損,至2024年2月春節前夕,虧損金額已近400萬元,雖經鄧某催促,但尚某、孫某并未補齊資金。
2024年2月,孫某向鄧某出具400萬元的“欠條”,表示將對所欠虧損債務進行償還。后尚某繼續安排孫某進行操盤,截至2024年2月鄧某終止托管時,共計虧損267萬余元。
鄧某認為,尚某在簽訂《托管協議》之后,與孫某共同操盤,未能保證原告本金不受損失,未依約補足證券賬戶資金,且違反原告要求,進行高風險的股票賬戶操作,導致原告遭受經濟損失。孫某作為操盤手,在賬戶虧損后多次對債務進行確認,應與尚某共同賠償原告損失。
法院經過幾輪審理后,展示了多組證據,法官在判決書中載明:
鄧某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其于2014年開立股票賬戶,2023年開始炒股,對于股票市場風險應有足夠的認識,對“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常識應有基本的認知,同時對股市的“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也應有明確認知。
同時庭審中查明:鄧某在委托二被告股票理財期間,鄧某知曉案涉證券賬戶的交易密碼及持倉情況;第一次庭審中,被告尚某陳述“鄧某把她的股票賬戶和密碼交給我們,合同上約定由我們操作,是不允許鄧某操作的。”第二次開庭中被告孫某陳述“我和尚某是朋友關系,基本上我們兩個都操作過,大部分是我在操作,鄧某可以隨時登錄關注到賬戶”,推定鄧某、尚某和孫某對案涉證券賬戶操作過程均是知情的,鄧某作為委托人明知金融市場存在較大的風險,仍輕信受托人的保底承諾,輕信受托人的股票操作技能,亦存在一定的過錯。
同時,尚某、孫某兩名被告人作為受托方,均沒有證券從業資格,明知股票理財具有高風險性,仍擅自隨意接受原告委托從事股票理財,并且向委托人作出了本金不受損失的承諾,在實際操作中,對原告委托的股票理財沒有盡到審慎注意義務,給原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綜合本案庭審情況,原、被告雙方對案涉證券賬戶的損失應按照過錯比例進行分擔,法院依法酌定原告承擔損失的40%,二被告承擔損失的60%。
最終,法院判決尚某、孫某連帶賠償鄧某損失120萬余元,駁回鄧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所謂的“保底承諾”會帶來哪些風險?投資人在瞬息萬變的股市行情里,又該如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為此,新黃河記者采訪了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希娟。其表示,股市起起伏伏,對于不了解的人更像有巨大吸引力的“漩渦”,許多投資人看中了相關利益收入,卻忽視了可能暗藏的風險。對于不熟悉股市行情的人員,容易被所謂的“保底承諾”蒙蔽,繼而大量投資。但在此類案例日常處置中,特別是在民事訴訟中,這種“保底承諾”往往不被認可,投資人很可能會面臨大額資金的損失。
王希娟介紹,不可忽視的是,涉及股市糾紛案例中,有些所謂行家打著“保底”、有內部信息等旗號,吸引投資者“入局”,造成巨額虧空。這種行為也可能會涉嫌刑事犯罪,投資者還需擦亮眼睛,不輕信、不盲從、不入套,維護好自有資金的安全。重點是在投資的時候,注意審核資質,注意區分,謹防被騙。
(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陳彤彤)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