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龍向記者介紹自己入選的照片。
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勞動開創(chuàng)未來。
4月18日,在“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即將到來之際,榆林市勞模工匠文化長廊正式開園。省總工會黨組成員、副主席王永崗,榆林市委副書記李雄斌,榆林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馮光宏及榆林市各級勞模工匠代表、干部職工代表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
以城市之名 向勞模工匠致敬
多年來,勞動人民用勤勞雙手和不懈努力,將榆林打造成國家九大煤電基地、四大現代煤化工基地之一及國家西煤東運的腹地、西氣東輸的源頭、西電東送的樞紐和21世紀重要的能源接續(xù)地,打開了向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進軍的廣闊空間。挖掘勞模故事,整理勞模歷史,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建設榆林勞模工匠文化長廊的初衷。
截至目前,榆林共有23人獲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18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348人獲省部級勞動模范,22人獲省五一勞動獎章,863人獲榆林市勞動模范,253人享受市級勞動模范待遇,5人獲三秦工匠,27人獲駝城工匠,他們與家鄉(xiāng)同成長,與時代齊奮進。他們的精神伴隨著勞模工匠文化長廊的建成,將永久扎根在這片土地上。
1943年春,郝家橋村貧苦農民、共產黨員劉玉厚帶領村民精耕細作,使糧食產量和村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圓滿完成了減租保佃等各項任務,被評為鄉(xiāng)級勞動英雄,在群眾中形成了“勞動光榮,受人尊敬”的風氣,在陜甘寧邊區(qū)掀起了“村村學習郝家橋,人人學習劉玉厚”的熱潮,為陜甘寧邊區(qū)大生產運動樹立了一面旗幟,為保障邊區(qū)糧食和物資供給作出重大貢獻。
解放初期,榆林市有400多個村莊被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里的流沙壓埋,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超過5億噸。
榆林發(fā)動群眾治沙造林,數十萬榆林人扛起鐵锨、背起樹苗,挺進毛烏素沙漠。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再到“綠進沙退”,從與大自然搏斗,進而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榆林的治沙成就載入史冊,成為世界治沙史上的典范。
這是科學造林的杰作,更是無數榆林人創(chuàng)造的治沙奇跡。李守林、石光銀、牛玉琴、張應龍、女子治沙連等一批又一批與沙漠“對決”的人,是榆林也是中國的治沙英雄。
邁進新時代,一批技術人員、知識型工人成為勞模,以李強、豆河偉為代表的新一代勞模工匠,扎根一線,從學徒成長為國家級技術能手。
勞動模范是時代的領跑者。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榆林建設發(fā)展的重要支撐。榆林市勞模工匠文化長廊通過展示他們的事跡,記錄榆林勞動者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光輝歷史,讓“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更加立體,使每位路過的市民肅然起敬。
兩廊三節(jié)點 訴說奮斗故事
“這里是一面鏡子,時刻提醒我,自己是榜樣,不能有任何懈怠。更是一面旗幟,時刻激勵我,勞模工匠是先進代表,要努力保持先進性!”4月18日下午,站在駝城工匠廊內的形象展示牌旁,省勞動模范、三秦工匠、榆能集團橫山煤電有限公司高級技師李強如是說。
榆林市總工會常務副主席李建林表示,勞模工匠文化長廊是落實省總工會職工思想政治引領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全力打造“工”字號線上線下宣傳教育陣地,在全社會樹立尊重勞模、崇尚勞模良好風氣的生動實踐。
“我感到非常快樂和幸福,更感到無比自豪!”看見自己的照片后,全國勞模、榆林市勞模工匠協會會長張應龍激動地說,“我們在勞動中變得勤快,在勞動中變得智慧,在勞動中獲得了社會認可。今后,我們將帶頭倡導勞動偉大、勞動光榮,讓更多的人熱愛勞動,讓更多的人爭當勞模!”
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長廊以“弘揚勞模精神凝聚奮進力量”為主題,以“勞模文化廊”和“駝城工匠廊”,一個勞模工匠精神堡壘、一座勞模林和一個匠心亭的“兩廊三節(jié)點”為中心,融入榆林特色文化。
兩廊之間,一面長達數十米的勞模浮雕墻讓所有參觀者為之震撼。
治沙巾幗牛玉琴、治沙英雄石光銀以及最美醫(yī)生路生梅的巨幅浮雕和先進事跡無聲訴說著他們的奮斗故事。
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最美醫(yī)生、最美巾幗奮斗者、陜西省先進工作者路生梅感慨:“組織上的肯定讓我很開心,文化長廊意義重大,就是要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這片土地上扎根,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奮發(fā)向上!”她表示,自己只是一個省級勞模,放在這么重要的位置有些惶恐,今后還得繼續(xù)努力,在勞模精神的激勵下一直走下去。
一串串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泛黃的照片,無不在講述著勞模工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以及承載著的那些敬業(yè)專注的匠心。
中國好人、省道德模范、榆林市第一批援武漢醫(yī)療隊隊長、榆林市第二醫(yī)院護士王慧慧表示,通過參觀勞模工匠文化長廊,不僅深刻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也看到了與勞模工匠的差距,一定要立足本職崗位,努力為人民提供更高效、更貼心、更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爭取未來也能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文化長廊上,用實際行動影響更多醫(yī)務工作者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舊景重塑 微小細節(jié)見匠心
勞模工匠文化長廊位于榆林市河濱公園西二路至富康路之間,榆溪河生態(tài)長廊步道西側,總長度約1公里,是在完全不破壞河濱公園整體環(huán)境基礎上對原有設施進行了重新塑造。
從高空俯瞰,整個榆林市勞模工匠文化長廊形似一座飽含力量的駝峰,象征榆林人民吃苦耐勞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又好似一條舞動的紐帶,象征著工會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這些做得比工匠還工匠啊!”參觀過程中,許多勞模驚訝地發(fā)現,長廊內甚至連垃圾箱都包含了勞模工匠元素,精細到了一道線或者一條邊的裝飾。據介紹,在項目施工過程中,榆林市總工會對全市所有在冊勞模工匠的資料進行了收集整理,并對勞模信息進行了涉及征信、廉政、司法等多個部門的審核和鑒定,確保勞模資料真實可靠。
勞模區(qū)放置了精神堡壘、時代勞模記憶墻、中國勞模制度表彰簡史等內容,工匠區(qū)設有代表工匠最高技藝的“魯班鎖”、工匠精神表述墻等內容……勞模工匠文化長廊通過各種寓意深刻的造型,讓收藏在記憶里的勞模工匠都“活”了起來,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煥發(fā)光彩。
“我們相信,榆林市勞模工匠文化長廊的開放,必將成為我市除工運史館外的另一個宣傳勞模、宣傳工匠的重要平臺和陣地,為全市廣大職工近距離了解各級勞模和工匠先進事跡,在全社會掀起崇尚勞模、學習勞模、爭當勞模的熱潮,唱響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時代強音提供有力支撐。”李建林說。
本報記者 王何軍
責任編輯:胡睿琳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