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不少工會干部和職工談起工會組織建設,都認為存有五道坡坎,也就是有五大難點。
一、一些領導認識的偏差,導致工作不力。有的地方領導干部考慮更多的是投資環境,對工會的認識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工會就是吹拉彈唱、打球照相”的片面認識上,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和發展地方經濟出現矛盾時,片面強調投資方的利益,忽視職工利益的保護。因此在工會組建問題上,偏袒企業方,而忽視職工組建工會的正當要求,致使在組建工會過程中,得不到地方領導應有的支持。
二、部分民營企業經營者的“錯覺”,導致組建受阻。某些民營企業的出資人或經營者錯誤地認為組建工會可能導致“三多”,即“多了一個婆婆、多了一項開支、多了一份麻煩”,對這項工作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心存抵觸。
三、職工入會的意愿不強,工會組建缺乏內在動力。工會是職工自愿加入的群眾組織,但一些職工對加入工會持無所謂的態度,特別是農民工組織化程度低,長期以來缺乏利益表達和權益維護的渠道和載體,在權益受到侵害時,不善于借助組織力量來協調解決。
四、法律法規的缺失,導致工會組建成為無源之本。《工會法》對工會組織建設作了明確的規范,但是實際中有些問題恰恰反映出了《工會法》的缺憾,比方說:組織起來的重點是零散的、廣泛分布在基層的新建企業,這些企業從地域上主要集中在鄉鎮、社區,《工會法》第十條規定“企業職工較多的鄉鎮、城市街道可以建立基層工會聯合會”。但鄉鎮(街道)工會究竟屬于基層工會,還是地方工會,法律定位沒有明確。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諸如人員配備等問題都沒有明確的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工會的組織建設。
五、受多種因素牽制,工會發展受到制約。一是國有企業從經費角度考慮,不愿意吸收外來務工人員入會;二是外來務工人員組建工會后,由于沒有吸收會員的“硬”措施,致使工會發展會員難;三是工會會員與普通員工沒有區別,加入工會無“利益”驅動,職工入會的積極性不高。
要解決這些難點,首先要擴大工會組織的工作對象。要把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職工和通過誠實勞動,以資本、技術、知識、管理參與分配的人員以及無固定工資收入的非正規就業人員、城市貧困人口、下崗人員、外來務工人員都納入到工會組織的工作對象,并最廣泛地把他們組織到工會組織中來。其次要制定會員管理辦法,對會員和非會員要差別對待,以增強加入工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曹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