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作家李思純的長篇小說《蠶門》,通過企業改制的悲壯、蠶桑生產的起落,演繹了城鄉經濟和工農大眾的命運沉浮。在寫到第七章第一節時,老蠶農楊寶根的一聲斷喝,亮出了中心人物的價值觀:“你沒有道義!從根子上講,你不講道義!”
父親指教兒子,出言何以如此鞭辟入里,用語何以這般振聾發聵呢?
全球金融危機帶來外貿市場萎縮,國際絲綢市場下滑導致蠶繭價格下跌,加之中國加入世貿之初產生的市場調節、價格調控等等不適,驟然引發了由市場經濟考驗政府管理、社會治理能力,由經濟效益、金錢觀念考驗人性、人心的蠶繭大戰與社會動蕩。楊寶根的兒子楊海軍為了讓辛辛苦苦自產的蠶繭賣個稍好的價錢,瞞著家人私自騎車運走三袋繭子,準備和他人一塊乘火車偷運到漢中去賣。不料行動暴露后,人被派出所抓了,還上了廣播,成了一件丟人現眼的壞事。
對此,楊寶根大為震驚,而楊海軍極為不服,他的理由,一是繭站壓級壓價坑農傷農,理應另尋銷路;二是政府只抓興桑養蠶,不管繭價大跌,且限制蠶繭外銷,顧頭不顧尾的做法有失公允;三是自己的蠶繭自己做主,到外地去多賣點血汗錢天經地義,無罪無錯,無可厚非!
為此,父親楊寶根痛心疾首,十分嚴厲地批評了他一頓,讓他從根子上認識錯誤。
楊海軍搞不懂這事錯在什么“根子”,他本能、質樸而又委屈地反問父親:“從根子上?我不過是想多賣點錢,辛辛苦苦養的蠶做的繭賣不上好價錢,我心疼!這有什么錯?”
楊寶根一針見血地指出:“你沒道義!”這四個字擲地有聲,直指問題核心,給了兒子一記響亮的重錘。接著,他又以理服人,好言教子:“你從上小學,老師就教你要愛國。一個小老百姓咋愛國?不就是聽政府的話,勤勞致富,多生產、多打糧,多喂蠶子!江城繅絲廠給了你親妹妹一個鐵飯碗,那個廠對我們家就是有恩的。你的蠶繭,你就為了多賣點錢,不愿意給江城做貢獻,卻要往外賣——你的道義在哪里?你對不起養活你妹妹一家的那個廠,就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政府。”
楊寶根的這一番示兒之理,讓人幡然醒悟:所謂“道義”,就是道德和義理,就是道德和正義。由此,讓人想起了宋代詩人歐陽修在《朋黨論》中勸人行正的一段名言:“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
環顧《蠶門》全篇,見其思想內涵與精神價值,正是“道義”二字。
其一,老一輩代表人物方文賀是道義的化身。他年近五旬時面臨著氮肥廠外遷漢中,自己將被調往省城的人生機遇,放棄個人安樂,留在江城創辦繅絲廠,其選擇是為道義。退休之后,他仍關注企業發展、工人命運,在危急關頭,抱病趕到縣政府門前,寧愿引火燒身,也要為鬧事的工人明辨是非,是為道義。臨終前,他不交代后事,不操心兒子前程,卻叮囑廠里要設法找回被騙的公款,一片丹心,是為道義!
其二,新一代的創業者群體,在道義之旗的引領之下創出了新的輝煌。楊寶根之女、副廠長呂蒙之妻,在企業改制的危難時刻帶頭簽字下崗,并以甘當保潔員的勇氣率先自謀職業,于廠、于國盡顯道義!當工廠效益下滑、需要裁員減負時,主動辭職、自謀職業的女工夏莉莉,在企業改制時為了挽救工人的命根子、留住江城的繭絲產業鏈,聯合下海創業的姐妹回鄉收購廠子,讓繅絲廠起死回生,其家國情懷正是大寫的道義!楊寶根的兒子楊海軍,憑著技藝、人品已在繅絲廠謀下職業,將被委以重任時,卻棄工返農,重歸山鄉,墾地植桑,發展蠶業,亦是為了道義。
其三,道義的磅礴力量讓迷途羔羊痛改前非。曾被別有用心的人當槍使,在企業改制最艱難的當口糾集不明真相的工人到縣政府鬧事的范大力,在經歷了父親被他氣死、老廠長被他氣病等打擊后,終于認清人心、撥云見日,他不給企業添負、不向國家伸手,上街修車、重新做人的勇氣,來自道義!曾因貪占小便宜而上當受騙,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的韓秋燕,在明白事理后離家出走,只身追款,其壯士斷腕的雪恥行為,也生于純潔的道義!
正因為道義的光芒讓人心豁亮,讓天地晴朗,讓生活多彩,讓事業輝煌,以道義為精神導向的《蠶門》才是當代改革題材小說中突顯人性力量的有深度之作,是工業題材小說中融合工農情感的有溫度之作,是本土長篇小說園地一部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有力度之作。□李煥龍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