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心始有此文
日期:2024-10-24   來源:陜工網—陜西工人報

  中國古典文學浩如煙海,每一部著作背后,一定有一個人,其學問和性情滲透在文字里,其境界、智慧閃爍在字里行間。我們讀經典既是文學層面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悟到作者的“文心”。

  近年來,國內著書立說、闡釋經典者不計其數,但真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與淘洗的為數不多。《中國古典文心》便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為“20世紀國學大師顧隨學問與人生的巔峰之作,由國學大家葉嘉瑩珍藏了六十多年才公之于世。”

  《中國古典文心》為顧隨講壇實錄,據其學生葉嘉瑩的筆記整理而成。該書主要輯錄了《論語》《文賦》《文選》和《文話》,一共二十四講。通篇蘊含著人生哲理,閃爍著智慧火花,不但對文學創作原理進行了闡發,且處處講文學本質,講做人與作文相通的道理,使讀者在寫作鑒賞、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等方面得到有益啟示。

  對我而言,這是一本值得逐字逐句認真揣摩的書。綜觀全書,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文學本質的闡釋,“文心”“詩心”對于文學至關重要,他認為“有此心始有此文”。

  何謂“文心”?《文心雕龍》道:“文心”乃“天地之心”。顧先生以為“文心”是有“科學的,唯物的根基”,即以生活為根基。這一點從書中對《論語》《文賦》的闡釋可見一斑。作者講文學時總能聯系到做人的道理,又能信手拿人生道理講文學。

  中國古人說“詩言志”。無論詩歌、散文抑或小說其他體裁文學,講的都是心里的東西,是人性的映射。學作文就是學做人,所以文學會使人走上人生更高的境界,有了情趣意境才有高尚的作品。王羲之《蘭亭集序》古往今來多少人臨摹仿效,但大多是徒有其形,未傳其神,缺的正是人生的境界。沒有境界,怎能有筆墨?

  中國古代先賢對文章寫作有過闡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意思是說人文來自天文地理,圣人之所以偉大,就是秉承天地自然之道,以文施行教化。曹丕說:“文章經國之大業。”杜甫說:“文章千古事。”顧隨強調:“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脫離生活,要向生活學習。”我們今天讀書、思考、實踐都必須立足客觀現實,以問題為導向,將內在收獲轉化為外在行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繼承歷代哲人名家治學、修身、濟世的古典文心。

  讀顧隨的文章、講錄,讀的不僅是文學、美學、人學,還讀的是人生、哲學的真諦和修煉本心的道理。閱讀《中國古典文心》,不僅被中國傳統文學所感染,更領略到古往先賢高超的人生智慧和境界,從中汲取精華,鑄就自強、自信、自省的本心,進而秉持浩然正氣,滿懷赤誠之心,寫就夢想和事業的“大文章”。

  □屈佳(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

責任編輯:白子璐


返回列表

網站首頁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