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無意間聽到秦腔《三滴血》,鏗鏘有力的唱段讓我想起了逝去的外婆。聽了一會兒,眼淚不由得流下來,與外婆生活的片段再次浮現在我腦海中。
“婆,吃啥呀,快餓死啦!”跨進家門,我扔下書包對著外婆喊道,外婆便端出一碗熱騰騰的驢蹄子面。我用筷子夾起面條,哧溜吸起來。廚房里,放在案板旁的收音機傳來一陣陣戲曲聲。“婆,你咋天天都要聽戲?早上起來鍛煉聽,中午做飯聽,天黑了你還要看《秦之聲》,你那個不好聽呀,哇哇呀呀的,好像吵架,一點也不好聽。”“你這小家伙一天就知道看動畫片,婆聽的是咱們這里的地方戲,叫秦腔,這戲里面的故事可多了,有王侯將相、神話故事,有兒女情長也有人生道理。你聽不懂是因為你還太小,里面有好多詞語和典故,等你長大了,你就喜歡聽了。”外婆耐心地給我講述。
日子疊著日子,我的童年在外婆的收音機里生長發芽。那個年代學業還沒有那么繁重,每周陜西電視臺播出的《秦之聲》戲曲節目,我都陪著外婆一起看,從煩躁不安到左耳進右耳出,再到后來偶爾還能跟著哼唱一兩句。時不時觀察一下聽戲入迷的外婆,她時而眉頭緊鎖時而唉聲嘆氣,時而拍手叫好時而面露微笑。
夜色朦朧,蟬鳴四起,收音機里又傳來了秦腔。我和外婆依靠著坐在院子里納涼,外婆問我:“《三娘教子》好聽不,你知道里面唱的是啥故事不?”我懵懂地回答她:“婆,我也不知道我理解得對不對,就是講述了一個母親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的故事。她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讓她的孩子成為一個正直、善良、有責任心的孩子,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母親。”“我娃這戲沒白聽。”外婆心滿意足地摸著我的腦袋。“我娃最喜歡秦腔戲里哪個人物呀?”外婆又繼續問道。“我最喜歡《鍘美案》里的包公包大人,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勇敢正義。”我一臉認真地回答。
“你把咱的貍花貓賣錢做啥?”外婆唱一句看著我,“我嫌它光吃老鼠不吃尾巴。”我也擠眉弄眼地接著唱道。“祖居陜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外婆一個詞,一個音地教我。我慢慢也有了些許興趣,她唱上句,我接下句,有來有回,也是蠻有樂趣。
在這樣的嬉鬧下,我漸漸長大。求學、工作、成家,瑣碎繁雜的事情讓我忙碌不暇,與外婆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隨著我的成長,外婆也在一天天老去,到后來她年事已高行動不便,一日三餐也需要人照顧。因為工作需要,我遠離家鄉,離她又遠了一些。每個月能抽出一點時間我總想回去陪陪她,因為我知道,我能陪她的日子越來越少了。
一年前,她的雙手不再有溫度,我也不能和她用秦腔來產生共鳴。她走了,走得很平靜,走得很安詳,我木訥地跪在她的靈堂前,大腦一片空白。來參加吊唁的人都說:“老太太是個大好人,一輩子勤儉持家、善良勤勞、和睦鄰里、家教有方。六個子女都孝順,孫子輩也聽話,老太太是有福之人。”聽著這些話,眼淚不自主地落下。
此刻的我,想起小時候外婆教我唱秦腔,想起外婆做的驢蹄子面,想起外婆教育我要如何做人做事。也不知過了多久,我在半睡半醒間仿佛聽到了她在唱:“祖居陜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
責任編輯:白子璐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