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困于不實舉報”,要澄清更要源頭化訴
日期:2024-10-24   來源:陜工網—陜西工人報

  據媒體消息,教師被大量投訴圍困,再次成為熱門話題。西南某基層教育局提供的臺賬顯示,今年1至8月,該局共收到128條舉報教師的信息,經調查,僅7起舉報基本屬實。不實舉報中,不乏惡意舉報,如編造教師體罰、辱罵學生等情節。除“管教學生”外,舉報老師的理由還包括作業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對學生太溫柔或太嚴格、回復信息太晚、當著學生吃外賣和沒經驗帶不好班等。還有教師因學生在班上丟了一塊橡皮被舉報。

  老師與家長的關系,總是帶著點撲朔迷離。“恭維奉承”與“暗箭傷人”,往往能在同一時空內并存。有媒體以某地為樣本調查發現,家長針對教師的投訴連綿不斷、名目五花八門,而從查證情況看,“128條舉報信息僅7起基本屬實”。現狀如此,也難怪不少網友發出“老師困于不實舉報”的感嘆。大量的無理舉報、失實舉報,給教師日常履職構成了極大擾動,客觀上也空耗了主管部門的人力、精力,可謂多輸。

  家長舉報教師,當然也是事出有因、“不平則鳴”,那種完全無中生有、蓄意誣告的,總歸是少之又少的。在現實語境下,家長向教育局等部門投訴教師,既有“遞送信息”“尋求援助”的意味,同樣也明確存在著“有仇必報”“情緒發泄”的傾向。在某些家長的思維中,子女在老師那“受了委屈”,就一定要給孩子出頭、讓教師付出代價。而頻頻“投訴”,就是為了給教師找麻煩、讓教師不好受——這其實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是一種反擊、立威的姿態。

  當下語境下,家長對教師投訴的泛濫化,其實主要有兩個維度的源起。其一,是對孩子滿滿的保護欲,唯恐其受一點點“傷害”,無論是真實存在的傷害,還是想象中被放大了的“傷害”。孩子犯錯被批評后,有家長就按捺不住添油加醋舉報,這顯然太敏感、太執拗了;其二,則是對教育強烈的“參與感”。年輕的家長們不少都有教育焦慮,也有著更多元的教育理念、更篤信的教育方法。家長們自恃“很懂教育”,老師們的權威也就搖搖欲墜了,見解不同,投訴了事。

  從某種意義上說,當家長們的“教育關切”無法與學校、教師充分“爭鳴”,無法轉化為對后者的直接影響,那么,“投訴”就成了一種唯一的出口,用以來陳情、仲裁、定紛止爭。除了“投訴”,家長們還有什么其他渠道可以來傳遞意志、彰顯存在呢?無論是家校共育機制,還是家校群、家委會,其實都未能完全發揮應有的功能,這客觀上導致了“意見積壓”,直至在下游形成了“舉報信息”的堰塞湖……

  對于舉報,主管部門當然該高度重視,有問題嚴查問責、沒問題澄清正名,更應理順對“投訴”分級分類、區別處置的標準化路徑。除此之外,拓展家長們的表達管道,完善反饋機制,保障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合理參與,這也是從源頭上“化訴”的重要切口。□然玉

責任編輯:白子璐


返回列表

網站首頁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