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皮影: 方寸之間 大千世界
日期:2024-08-20   來源:陜工網—陜西工人報

華州皮影。

華州皮影劇本是用白麻紙、毛筆,手抄而成。一個班子至少有上百本劇本,有些劇本大約已有百年之久。

張韜文  攝

 

皮影,又稱燈影,以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戲而得名,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皮影戲發源于漢,唐以后流傳民間。在中國七大流派影系中,陜西皮影屬秦晉影系。華州皮影是陜西東路皮影的代表,與陜西乃至全國其他地區各流派皮影相比較,以其雕刻精美的藝術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委婉優美的音樂唱腔在眾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獨秀,在國內外頗負盛名,2006年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華州皮影怎么演

華州皮影興盛于民間,其演出也從藝人自己動手搭臺開始。

藝人到達約定演出地點后,就地取材,在村上借幾塊木板、木椽、麻繩,或利用村道里的樹木借勢搭臺。在半小時之內就能熟練地完成。戲臺是用四根立柱架空搭建的,有3米多高,2米見方,在離地面1.6米的高度以上撐著亮子(即幕布,皮影人將其俗稱亮子)演戲。當地有一段順口溜,十分精彩地說明了搭臺所用的材料和數目:“七長八短,九塊木板,三葉蘆席一卷,四條麻繩一綰,十二根線一串,兩個方桌,一把镢頭,啥都甭管。”

戲臺搭好了,燈點亮了,亮子上的影人便在鑼鼓聲中搖搖晃晃粉墨登場。

華州皮影全臺戲的演出是由“前聲”“簽手”“上檔”“下檔”“后槽”五個人完成,俗稱“五人忙”,共操持月琴、板胡、二弦、長號、嗩吶、大鼓、小鼓、扁鼓、大鑼、小鑼、大小鑲子(皇子)、梆子、碗碗等二十多種樂器,所產生的音樂效果如同二十多人所組成的樂團。

戲一開場,坐在戲臺左前方的“前聲”,立即成了整場戲的靈魂人物。

“前聲”不僅要用唱腔演繹劇情中生、丑、凈、旦的神韻,還要兼施月琴、戰鼓、扁鼓、手鑼、小云鑼五種樂器。“前聲”要真假嗓音并用,角色轉換敏捷,沒有全面的戲劇才藝還真不行。而坐在“前聲”右邊的“簽手”,必須配合“前聲”的節奏,僅僅靠三根竹簽的變化恰如其分地完成所有影人的動作,并讓原本造型各異、情態神韻各有千秋的影人形神兼備,活靈活現。

已過世的潘京樂、郝炳歷分別曾是華州最有名的“前聲”和“簽手”。“前聲”潘京樂演唱節奏分明,以聲代情,聲腔細膩,當地百姓評價他“狠戲”,擅長演悲劇,能將戲劇里所倡導的忠義、良善、敬友等品質演繹得淋漓盡致;“簽手”郝炳歷的細節表現堪稱絕活。如在表現《殺船》里的女主角將害死自己丈夫又欲霸占自己為其兒媳的惡人殺死后心里害怕,將其抱起欲呼救,繼而又猛地推倒在地上的思想變化,以及女主角的膽小、善良與憎惡所產生的矛盾心理,通過郝炳歷靈動簽子,給本無生命的影人賦予了靈魂與思想。還有甩頭梢、辮子等動作,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坐在“前聲”身后、臺子左后角的是“上檔”,一要給影人的動作配音,二要操縱二弦,還要吹嗩吶、長號、敲大镲子,并負責給“前聲”供茶水、管理音響。而“上檔”右邊、臺子右邊的“下檔”,除了拉板胡、吹嗩吶和長短號,配合“前聲”插話、道白之外,還要給“簽手”幫簽,整理、準備整臺戲的影人及道具。坐在臺子最后的“后槽”,除了操作主樂器銅碗和梆子之外,還兼司大鑼、戰鑼、小镲子,有時還幫“上檔”敲大镲子。他是雙手并忙。除了扁鼓和大镲子外,所有的大小鼓、鑼、號、嗩吶,還有音響、麥克風、燈具及皮影人物、暖水瓶等都掛在臺子頂上,剩下的所有樂器不是捏在手里,就是抱在懷中。

總之,一眼望去,在藝人的頭頂、眼前、腦后、懷中、手里,前后左右、上上下下,不足4平方米的皮影戲臺上,到處都是用具,整個后臺布置得嚴嚴實實,旁人看起來像個雜貨店。藝人看來卻井然有序,使用起來得心應手,讓人難以置信五個人所操作的樂器會產生大型樂團般的效果。這種科學的組合是華州皮影碗碗腔班社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所創造的,與其他地方劇種都不同。因此皮影戲臺的原生態現象也是華州皮影的一大亮點。

華州皮影怎么唱

華州皮影表演時使用的唱腔——“碗碗腔”流行于全陜及甘肅、青海等地,為陜西東路皮影的正宗。就其聲腔而言,屬于板腔體,主要板式有慢板、慢緊板、緊板、二六板、煽板、二八板、揚句子、滾板、三不齊、單句送等,其腔調分花音、平音、哭音,一般情緒用平音,表現高興時用花音,表現激昂時用哭音。花臉戲吐字重、怒聲如雷、震裂金石;生旦戲啟口輕圓、柔情似水、轉腔仄字收音,尖亮切響,如晴絲隨微風上下起浮,一曲三折,蕩氣回腸,典雅飄逸。

皮影亮子上的角色從何而來

亮子上咿咿呀呀念唱做打的影人從何而來?

華州皮影的雕鏤制作,以上等牛皮為原料,經泡制、刮毛去脂、磨、刻、染、熨、綴等20余道工序精工細作而成。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瓏,高約33厘米,體型夸張大膽,變化巧妙。除個別書童、丑旦以半側面的雙目出現外,其大部分以側面單目為主。“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形。”正生正旦人物,鼻尖口小,朱紅點唇,若有若無,秀婉嫵媚。老藝人的口訣,如此概括皮影角色:正旦——柳葉彎眉細長眼,櫻桃小口一點點;花旦——劉海上翹細彎眉,臉貼黃花鼻尖細;老旦——雙眉細彎低鼻梁,面帶皺紋帽低垂;武旦——臉貼黃花頭插翎,杏眼圓睜顯怒容;妖旦——雙眉顰蹙嘴大張,鼻眼歪斜下巴紅,頭插牛角顯蠻橫。

頭楂:皮影人物的頭部稱頭楂。頭楂由臉部和頭飾兩部分組成。其造型生動、夸張,紋飾細致華麗;頭飾分發飾和帽飾,是皮影物最具性格特征的部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帽飾和發飾。帽飾有冠、帽、盔、巾等,用帽飾可以區分人物的身份、官階。冠的種類很多,有皇冠、鳳冠、都督冠、駙馬冠、束發冠等;帽有王帽、相帽、紗帽、雪帽、氈帽、紅纓帽等;盔有高盔、帥盔、霸王盔、太子盔等;巾有包巾、硬扎巾、軟包巾、員外巾、文生公子巾、丑公子巾等。頭楂和身段雖然是分開的,但它的造型是與身段統一設計的,互生互補,組成了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身段:皮影人物身子部分統稱身段,當地藝人稱“樁子”。由胸部、臀部、左右腿、左右臂和手五大部分共十個部件組成。人物的每個關節用皮線連接,表演時活動自如。不同人物有不同的服飾,如蟒袍、靠、麾衣、道衣、宮裝、花衣、箭衣、扎袍、囚衣、孝衣等。蟒袍是帝王將相的官服;靠是將士的鎧甲;麾衣是官員豪紳的便裝。為了便于對服飾的帶結、紐扣以及胸花和佩帶的各種玉帶、器物、刀劍的完整表現和刻畫,藝人雕刻時對身段采取了“七分身子”的半側面造型。這種設計既豐富了影人的表現力,又美化了人物造型。

襯景:與大戲舞臺上的布景一樣,起著裝點環境、襯托人物和深化劇情的作用;不同的皮影戲劇目,有不同的襯景。襯景景片面積大則有1米多高、2米多寬,是用多塊牛皮刻制而成,當地藝人稱“滿亮子景片”,如宮殿、繡樓、營帳、花園、水晶宮、天宮、皇帝出巡圖及皮影班社的亮面子(即“招牌”)等。襯景是皮影設計雕刻中最為復雜經典的藝術組成部分。

旗牌、儀仗隊:皇帝出巡或元帥帶兵出征,前邊都有文武儀仗隊開道,手握旗幡和兵器。儀仗隊出現在皮影亮子上顯得十分隆重壯觀,這一表演當地藝人稱“擺亮子”。儀仗隊也稱“槍子”,步行的稱“步槍子”,騎馬的稱“馬槍子”;大漢王權的稱“正槍子”,其他稱“番槍子”。槍子也有“文武槍子”,走在隊伍前邊打旗撐傘的侍女差人,稱“文槍子”;在后邊舉兵器的,稱“武槍子”。皇帝出巡時有各類兵器的儀仗隊,但金瓜、鉞斧、朝天鏡、黃羅傘必不可少。這些儀仗隊擺在皇帝象車前面,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十分壯觀。

血皮影:血皮影是流血的皮影人物身段和頭楂,當地稱“血故事”。與民間血社火相似,是特定人物在特定場合的替身皮影。血皮影是華州皮影的一大特點,尤其有的頭楂在設計上就能變臉,當地叫“轉臉子”頭楂。如《殺船》中的女主角將害死自己丈夫的船夫老乜殺死后,鮮血濺了自己滿臉,后又抱著侍女痛哭,瞬間侍女臉上也被抹上了血跡。這一巧妙的變化,讓觀眾感到神奇,增添了皮影戲的藝術性和趣味性。

神仙云朵子:當地藝人稱“行云朵子”,是皮影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皮影戲劇目中,宗教內容和神話傳說故事占有相當的比重。宗教中的佛、菩薩、神鬼在皮影戲中都有所體現。如佛教中的如來佛、彌勒佛、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四大天王、十八羅漢、韋陀、哪吒等,道教中的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八仙、城隍、六丁六甲、文武財神、土地、二郎神、龍王、雷神以及福神、祿神、壽神、喜神、魁星、麻姑等。這些神和佛的出現,幾乎都是駕云而來,所以稱神仙云朵子。

妖怪、動物:在華州皮影中,藝人把許多能變的動物或鬼怪稱“變化”,是因為妖魔鬼怪中有許多妖精常由各種動物如龜、蛇、魚、龍修煉演變而成。《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七十二變是“變化”皮影的代表之作。這些妖怪動物的設計造型充分表現了民間皮影藝人驚人的想象力和偉大的創造精神。

道具:道具是華州皮影戲場景中烘托環境和強化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等一切動物,各種植物及自然萬物,如車、馬、船、房屋建筑、山石云海、花瓶盆景、神龕牌位、供桌、旗幡、刀槍兵器、桌椅板凳等等。桌椅又分龍桌龍椅、相桌相椅、繡桌繡墩、佛桌仙桌、福壽桌椅等。□魏勇

責任編輯:白子璐


返回列表

網站首頁

關注公眾號,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